
秋季魚病進入二次多發季節,細菌性疾病作為水產養殖行業的主要病害之一,對養殖動物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應當引起養殖朋友的足夠重視。
危害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大多數病原菌為條件致病菌。常態下,這類細菌可長期潛伏在魚體內并不引起疾病,但當生態環境突變或水體受到污染時,動態平衡遭到破壞,處于“靜態”的條件致病菌被“激活”并大量繁殖,則可迅速導致疾病發生或流行。
秋季為何多發細菌性魚病?
秋季受冷空氣影響,氣溫驟降的情況時有發生,水溫突變,魚類難以適應。再加上晝夜溫差大,養殖水體容易出現上下水體分層,影響上下對流,阻礙上層高溶氧進入底層水體,從而造成池塘底部缺氧。低溶氧的環境勢必會抑制好氧菌,導致菌相失衡,厭氧菌的發酵產物得不到好氧菌的接棒處理,有害物質尤其是硫化氫、亞硝酸鹽等增多。
另外,養殖高峰期過量的投飼、魚類大量的排泄,使得大量有機物沉積、發酵,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還原性物質不能及時被轉化,直接危害養殖魚類,使魚類中毒,抵抗力下降。
多變的氣候遇上惡劣的養殖環境,使得這個階段各種致病因素非常活躍,池塘往往在一瞬間就成為細菌繁殖的溫床,直接對魚類造成威脅,如水溫到十幾度條件下,真菌霉菌的爆發導致水霉病等高發。
同時,秋季也是水產行業收獲的季節,拉網捕撈、運輸等人工操作時不細致,使魚體受傷,容易引發細菌感染。
魚類細菌性疾病控制對策
細菌性魚病的發生有其特定的條件,養殖者應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則,提前將致病因子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做好預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減少養殖損失。
1、定期改底,改良養殖環境
底好才能水好,較差的底質就像一顆埋在水底的炸彈,隨時都有被觸發爆炸的隱患。若想使魚兒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就應該堅持定期改底。因為養殖池塘每天都存有一定量的有機質,水體的自凈能力往往跟不上池塘的污染速度。
定期使用復合過硫酸氫鉀常用改底系列產品,降解底部大分子有機物,使其沉淀懸浮再利用,疏松底泥,同時提高底部氧化還原電位,促進底部有益菌的生長和繁殖。
另外,由于底部有機質的大量分解會消耗很多溶氧,最好配合使用過氧化鈣或過碳酸鈉緩釋顆粒增氧,來促進改底效果,尤其是夜間最易缺氧的時候。
2、適時消毒,控制病原微生物數量
可根據池塘具體情況,適當使用泰緣25%或50%規格的復合過硫酸氫鉀消毒配方粉劑,對水體進行解毒,并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繁殖。12小時后應注意補充微生物制劑,建立平衡的菌相和藻相,恢復池塘的微生態平衡。
3、科學飼養,增強體質
部分養殖戶認為飼料蛋白含量越高,魚類就生長得越快。實際上,這種認識并不全面,若投喂的高蛋白飼料不能完全利用,殘餌沉積池底,久而久之,極易導致有害細菌生長繁殖。另外,若養殖魚類長期攝入過多蛋白質反而會增加消化系統負擔,導致器官功能衰退,引發疾病。
還有些養殖戶習慣在飼料中長期添加原粉或抗生素,用來預防細菌性疾病。事實上,這種做法容易加大肝臟負擔,破壞腸道內細菌的正常菌群,增強致病菌的抗藥性,造成養殖水產品品質下降。
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應正確選擇飼料。科學配比、適口性佳、適合養殖魚類的飼料不僅能促進魚兒生長,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還能降低餌料系數,減少養殖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水體污染。
4、減少機械性損傷
捕魚前可適當施用抗應激產品,減少魚類應激反應,另外,拉網捕撈、運輸時應格外小心,嚴防魚體受傷。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www.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