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海的水產養殖行業中,南美白對蝦養殖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可以說,定海的南美白對蝦養殖,是全市水產養殖業起步最早、效益最好的。
2015年,我區共有15戶南美白對蝦養殖戶,2016年上升至17戶,目前為19戶,但隨著養殖戶數量的逐年遞增,南美白對蝦的產值并沒有呈現正相關性。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區南美白對蝦的產值為6625余萬元,2016年為6476余萬元,2017年為7263余萬元。
業內人士認為,因水產養殖行業涉及的不確定因素較多,產值上下波動屬正常現象。然而近幾年,一個又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了養殖戶的面前:苗種種質退化加上病害侵襲、水體大環境愈演愈劣、養殖效益有所下降……在環保、環境、病害等壓力下,定海的南美白對蝦養殖業該如何破局?
信心滿滿 南美白對蝦養殖逐漸壯大
走進長白岡谷養殖場,占地300畝的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當中。該養殖場占地450畝的一期工程去年已投入生產,但因養殖場剛起步等原因,去年的畝產較整體市場情況而言并不樂觀,畝產僅2000斤(市場平均畝產4000斤)。
然而,該養殖場負責人傅海澎并未氣餒,“我們從啟動開始就進行了規范化建設,虧損只是暫時的,對南美白對蝦養殖我們還是有信心的。”在養殖場建設中,傅海澎特地配備了海水消毒池、尾水處理池等一系列養殖配套設施,以提升產值。
南美白對蝦是世界養殖蝦類產量最高的三大種類之一,其具有肉質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等特點,深受市場歡迎。定海具有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海域水質、氣候環境都很好,非常適合養殖對蝦。與此同時,投資養殖一畝大棚南美白對蝦,每畝收入在萬元以上,而養殖周期只有八九十天,且一年能養兩茬,屬于收益較好的項目。
所以,從2001年開始,我區的養殖戶紛紛投身于南美白對蝦養殖中,目前全區養殖面積已達4000畝左右,大多位于小沙街道、環南街道和岑港街道,其中養殖面積在一百畝以上的有10家左右。
目前,定海南美白對蝦養殖戶采用“高位池+大棚精養”模式,即通過前期鍋爐加溫、高密度暫養或大棚池陸續暫養標粗,中期篩捕后續養,后期分池的模式,實現一茬大棚暫養或者小面積大棚暫養苗,獲得兩茬養殖或者大面積高位池養殖的產量和效益。“高位池+大棚精養”模式有一個讓養殖戶無法回避的問題,那便是這種養殖模式對南美白對蝦苗種的生長速度和抗病能力都有著較高的要求。
“在養殖過程中,這兩項指標卻不能和諧共存,生長速度快的對蝦苗種往往抗病能力較弱,經過基因改造提升抗病能力的苗種,生長速度卻又下降了。”區農林與海洋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說,加上我國對南美白對蝦病害的研究尚不完善,及受天氣影響,導致南美白對蝦的養殖成功率如坐“過山車”,如2016年一個養殖場第一批養殖成功率為80%左右,第二批可能連10%都不到,所以養殖戶很難預估自己的收益。
內憂外患 養殖戶“各自為政”
自2015年下半年起,隨著江蘇、山東等地南美白對蝦養殖熱的興起,我區南美白對蝦的價格、銷路等多多少少受到了影響。“其實全國養蝦成功的為數不多,如果說60%、70%的養殖戶成功了,那么價格更會跌得一塌糊涂。如果100%成功,那么呈現的局面便是每家養殖戶都虧損。”記者走訪了數家養殖場,多名養殖戶表達了這樣的想法,得益于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規則,如今的對蝦價格還算平穩,但依舊得防患“豐產不豐收”之未然。
“比如產量上來了,但價格只有十八九元了,而成本就有十六七元,那便沒什么收益可言,況且現在龍蝦或者更火的小龍蝦,已經開始不斷蠶食原本屬于對蝦的市場份額。同時,小龍蝦的成本也能比對蝦做得更低,更具競爭力。”采訪中,不少養殖戶如是言。
的確,記者在采訪中獲悉,這幾年由于苗種種質退化加上病害侵襲,南美白對蝦的養殖效益有所下降,尤其是第二季露天塘養殖,收成率越來越低。南美白對蝦兩茬苗生長慢的現象幾乎遍及全國的對蝦養殖區,即使養殖企業嚴格選擇一代苗放養也未能改善這樣的局面,致使養殖戶苦不堪言。此外,各海區還面臨著海水水質和環境越來越差的問題,尤其像舟山這類只有三、四類海水標準的海域要將海水凈化繁育的苗種養成則變得更加困難。
然而,眾多養殖戶雖然意識到這點,但并未采取積極措施。“其實相比全國其他養殖點來看,我區對蝦養殖的整體基礎設施可以說是很好了,養殖戶完全有能力、有必要在現代化的設備上進行投入,以此增加效益。”區農林與海洋漁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區大部分養殖戶更新換代的意識不夠強烈,他們并不太愿意投入這方面的成本。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現在全區19家養殖場中只有四五家聘請了大學生及專業人員來從事水質檢測等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作,其他基本依靠自己的經驗。此外,愿意引進水質自動檢測系統、自動化循環水等設備的養殖戶也較少。
長白岡谷養殖場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這個階段因為很多設備不成熟,各養殖戶都沒有使用設備的經驗,大家都不愿意當“小白鼠”,所以寧愿多請一些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此外,因為土地承包有年限,投入太大,一旦土地被收回,損失可想而知。
“高科技設備對養殖場等也有要求。”長白大滿養殖場專業技術管理人才韓明陽說,比如自動化投餌機,它對養殖面積和養殖密度都有要求,像定海的單個養殖戶基本達不到要求,而那些水循環的高科技設備也基本只有國內的大型研究院在嘗試使用。如果養殖戶想使用高科技設備,也許“抱團取暖”是一條可走之路。
記者在采訪中感覺到,現在各養殖場基本都有穩定的客戶群,不愁銷路,所以基本“各自為政”,現階段著眼于自身效益,高端、規模化、精養的品牌之路并無人問津。“就我們水產養殖行業管理部門而言,我們更希望的是能完成南美白對蝦養殖行業的轉型升級,將這些零散的養殖戶聯合起來,以規模化的企業模式打造對蝦行業的品牌。”區農林與海洋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說道,這樣可以完善整體的上下游產業鏈打造,從前期的物資配備,到后期的銷售渠道,全部都有了保障,但就現狀而言這只是一個無法實現的愿景。
隨著“五水共治”工作的深入,及環境整治的大浪潮愈演愈烈,對海水養殖的尾水治理要求也越來越嚴格,省里已經陸續開展尾水治理示范點工作。目前,我區的養殖場雖設有尾水處理池,但大部分形同虛設,實際利用率不高。雖然目前還沒有下發明確的尾水處理達標等政策標準,然而那一天已不會太遠。
精細化+產業鏈 南美白對蝦養殖的升級之路
100畝工廠化養殖高位池大棚養蝦,輪捕養殖5個月,共抓蝦42萬余斤,平均畝產超過4200斤,畝利潤超過6萬元。在近年來當地養蝦成功率不高的背景下,這份成績單令人矚目。交出這份成績單的是旭旺養殖場負責人陳杰。“我們年輕人與老一輩的創業者最大的區別是我們能嘗試接受新鮮事物,并將它們轉化成生產力。”當陳杰提及養蝦“秘訣”時,他用“三分靠技術,七分靠管理”總結道。
陳杰的父親陳文龍是我區南美白對蝦高位池大棚養殖的開創者。陳杰接任后,率先引進水質測定系統,通過科學技術檢測水質和傳統實踐經驗相結合,解決水質環境問題,提高了對蝦的成活率。“以往對水質的監測全靠經驗來判斷,遇到突發狀況,往往會亂了‘陣腳’。這個測定系統能實時檢測池水的一系列指標,并在電子滾動屏顯示水質的變化,方便我們及時做出判斷。”記者看到,在顯示器上滾動顯示著水體的PH值、氨氮、水溫、溶解氧等指標。
養殖過程中,陳杰遵循著工廠化養殖的大數據管理來操作,每天哪個池投多少料,哪個工人負責,都有一一記錄。隨著蝦苗長大,不斷調整投苗頻率,從最開始的一日一餐,到一日兩餐,再到最后階段的一日三餐,每個時間段都精確控制,依照標準執行。正是走精品化養殖之路,旭旺養殖場也因此成為了全區南美白對蝦養殖的典范,養殖平均成功率在80%左右。
在精細化養殖上,浙江廣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也在探索。“目前,公司聘請的管理人員學歷最低的是本科,大部分以碩士、博士為主。”廣豐養殖負責人介紹道,管理人員養蝦不再“吃大鍋飯”,養殖基地已形成良性的養蝦競爭模式,兩三個碩士、博士為一組進行PK,分別包干一塊養殖塘,每一茬的畝產,每個團隊將進行比賽,勝出者將有分紅,這樣將提高管理人員的積極性,為不斷突破畝產提供了保障。
“精細化養殖涉及方方面面,從投料到水質監測,再到廢水處理等,要投入大量的設備和資金。”傅海澎說,他的養殖場從2016年開始建設,到完工需要投入6000余萬元的資金,雖然政府幫忙申請了省農發項目,但其實補助的資金并不多。政府應該多一些在項目建設、人才培養及土地承包等方面的政策扶持,讓想做大做強的養殖戶有信心,更有底氣。
“目前,我區多家養殖場已經在走精細化養殖之路,但要在市場大潮中站穩腳跟,還是得走規模化養殖,甚至形成產業鏈,讓‘定海南美白對蝦’成為一張精品名片。”一位從事南美白對蝦養殖研究的專家表示,廣東湛江的對蝦養殖經驗就很值得定海借鑒。
湛江對蝦產業始發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先后經歷了計劃養殖、承包轉型和產業鏈形成與發展等三個階段,目前已形成四個特色鮮明的產業集聚區。基地分工專業化、對蝦產業鏈完整,已形成了種苗孵化、養殖、流通、加工、出口和與之相關聯的飼料生產、漁業機械、漁用藥物、運輸業、服務業等多行業,形成分工專業化、上下游產品配套齊全的對蝦全產業鏈。湛江對蝦年產值約120億元,能提供就業崗位40萬個,帶動就業100余萬人。這樣的產業鏈一形成,養殖戶更可控,養殖風險更低,養殖戶能夠穩定地盈利,這個行業才能夠持續長遠地發展。
記者也在采訪中獲悉,產業鏈的形成需要日積月累,目前養殖戶們應轉變思路,從單純的股份專業合作社,往集養殖戶、飼料經銷商和成蝦收購商等為主的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這樣的合作社經營相當于養殖戶和公司抱團取暖,養殖戶安心搞好生產,公司為養殖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降低養殖風險,行業才能步入有序的發展。
記者手記:打破思想壁壘引進來走出去
養蝦的知識涉及到許多方面,從下苗到飼料到管理,從清塘到肥水到調水,從節令到鹽度到酸堿度,從水質環境到營養均衡到提高免疫力等等,只有把這些方方面面的知識都掌握了才能把養蝦風險降到最低。在養蝦這個系統工程中,正常認為苗、水、管這三個方面最主要,苗即優質蝦苗,水即優質水質,管即優質管理。蝦苗和水質這兩個方面相對而言屬于客觀因素,不可控性較強;唯獨優質管理屬于主觀因素,雖較龐雜卻也易控制。
在很多對蝦養殖戶眼中,尤其是擁有多年養蝦經驗的養殖戶眼中,認為搞養殖不是啃書本,對于實際養殖來說“掉書袋”是沒有用的,所以他們更傾向于雇傭一些有經驗的老師傅。實則不然,雖然大學生沒有老師傅們經驗豐富,但憑借他們的學習能力加之深厚的專業知識,對養殖場來說百利而無一害,也許前期的成效并不明顯,但將眼光放之長遠,則厚積而薄發。
另一方面,“抱團取暖”好過“各自為政”。如今似一盤散沙狀的定海南美白對蝦養殖戶,如若通過聯合,打造出對蝦行業的品牌,則必定能穩固定海在南美白對蝦養殖產業的霸主地位,俗話說“水漲船高”,此舉也必定能夠拉動各養殖戶的效益。而這其中首要的便是各位養殖戶需打破各自的固有思想壁壘,不再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自居,尤其是在本行業已做得不錯的幾家養殖場更應挑起重擔,勇立潮頭,敢于投入,勇于引入先進的現代化設備,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從而以強帶弱,從各自經營逐步走向聯合化、規模化經營,打響屬于我們定海自己的對蝦品牌。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www.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