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A级毛片,日本不卡三区,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级毛视频

歡迎光臨中國鰻魚網

對蝦白斑病毒等18種疾病癥狀詳細介紹

         一、白斑癥病毒病

【病狀】

病蝦首先停止吃食、空胃;反應遲鈍,游泳不規則,時而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水底;體表甲殼內表面出現白斑,發病后期腹部變白,有的體色微紅,甲殼容易剝離,血淋巴不凝固、混濁。

當對蝦出現這18種癥狀,一定要注意!

【流行情況】

主要危害中國對蝦幼蝦及成蝦養殖期(幼體期發病不顯著),感染率達11%,死亡率90%以上。除中國對蝦外,日本對蝦、斑節對蝦、長毛對蝦、墨吉對蝦等也會被感染。流行于我國沿海及東南亞各國。18℃以下為隱性感染,水溫20-26T 時發病猖撅,為急性暴發期。

二、肝胰腺細小病毒病

【病狀】

病蝦外觀無明顯特殊癥狀。幼體被感染后行動不活潑,食欲減退,生長緩慢,很少蛻皮,體表常掛有污物,或固著許多共棲性生物,養殖期的幼蝦或成蝦,蝦體瘦弱,體色較深,甲完表面有大量黑色斑點。有的甲殼變軟,腹部肌肉變白。抗逆能力差,容易繼發性感染細菌性疾病。該病毒侵犯肝胰腺管上皮,組織切片觀察,可見細胞核內有包涵體(HE染色)。嚴重感染時肝胰腺變白、萎縮、壞死。

當對蝦出現這18種癥狀,一定要注意!

【流行情況】

本病主要危害中國對蝦,墨吉對蝦、斑節對蝦、萬氏對蝦等也可被感染。作為一種慢性病,中國對蝦感染率可達到70%-80%,幼體期病情較重,死亡率在 50%-90%。隨個體增長,病情減輕,親蝦多呈隱性感染而帶毒。分市地區主要是我國,東南亞、墨西哥灣和澳洲、非洲等地也有發現,無明顯季節性。

三、紅肢病(紅腿痛、敗血病)

【病狀】

病蝦一般在池邊緩慢游動,厭食或不吃食,附肢變紅,特別是游泳足變紅,頭胸甲鰓區多呈黃色。游泳足變紅是紅色素細胞擴張。鰓區變黃是鰓區甲殼內表皮中的黃色素細胞擴張。病蝦血淋巴稀薄,凝固緩慢或不凝固,血細胞數量減少。

當對蝦出現這18種癥狀,一定要注意!

【流行情況】

此病主要危害中國對蝦等多種養殖蝦類。發病季節7-10月,大批發病和導致死亡主要出現在 9月至 10月上旬,廣東、廣西和福建則在7月下旬和10月中、下旬也可大批發病并引起死亡。此病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均可達到80%以上,是對蝦養成期危害嚴重的一種細菌性疾病。

四、幼體菌血病

【病狀】

患病幼體攝食量下降或不攝食;體色不透明,游動緩慢,趨光性差。急性感染群體,在靜水中沉于水底,6-10小時內 死亡;病程進展緩慢的群體。其體表和附肢上往往級附許多單細胞藻類,固著類纖毛蟲 或有機碎屑等污物。

病原主要為弧菌,其中有些細菌可發熒光。

【流行情況】

菌血病發生在對蝦育苗期,尤以投喂人工餌料,例如蛋黃、豆漿等的育苗場最為常見。中國對蝦、長毛對蝦。日本對蝦、斑節對蝦等從無節幼體到仔蝦,特別是在蚤狀幼體和糠蝦幼體階段是發病高峰期。此病分布廣泛,我國沿海各地的一些對蝦育苗場經常出現,感染率和死亡率可達80%以上。

五、爛眼病

【病狀】

病蝦多伏于水草或地邊水底,有時浮游于水面旋轉翻滾。疾病初期,眼球腫脹,逐漸由黑變褐,隨即潰爛,嚴重者整個眼球爛掉,僅剩眼柄。細菌侵入血淋巴后,變為菌血癥而死亡。

當對蝦出現這18種癥狀,一定要注意!

【病原】

病原為非01群霍亂弧菌。菌體短桿狀,弧形,單個存在。有時數個菌體聯成S型,極端單鞭毛,能運動,革蘭氏染色陰性。生長最適溫為37℃,能在無鹽蛋白陳水中生長,鹽度在5-20時生長最好,PHS-10都能生長。由此可看出該菌適于低鹽、高溫、微堿性的水環境中生長繁殖。

【流行情況】

發病季節為710月,以8月最多。中國對蝦、長毛對蝦常被感染,感染率一般為30%50%,最高可達90%。散發性死亡,死亡率不高,但嚴重影響生長,發病蝦比同期的健康蝦明顯小。此病大要問于河口抵鹽度區,或不進行清淤消毒池底污濁的蝦池。親蝦越冬期由于越冬條件不適或眼球受到損傷也會出現爛眼病。

六、甲殼潰瘍病(褐斑病)

【病狀】

病蝦體表的甲殼發生潰瘍,形成褐色的凹陷,凹陷的周圍較淺,中部較深。其褐色是由于蝦體為了抑制細菌的繼續擴散和侵入,在傷口周圍所沉積的黑色素。越冬親蝦患病后除了體表的褐斑外,附肢和額劍也爛掉,斷面也呈褐色。

當對蝦出現這18種癥狀,一定要注意!

【流行情況】

親蝦越冬期為流行季節,一般在越冬的中后期(12)。中國對蝦越冬期感染率和積累死亡率高達70%。在池塘養殖的對蝦中也有甲殼潰瘍病發生,但一般發病率很低,危害性不大,僅見于少量蝦體。

七、黑鯉和爛鰓病

【病狀】

病蝦頭腦甲鰓區呈黑色,揭開頭胸甲肉眼可見鰓絲呈灰色或黑色,質地跪、腫脹,從尖端向基部壞死。潰爛,有的發生皺縮和脫落。鏡檢潰爛組織有大量桿狀細菌,嚴重患者血淋巴內也有大量活動的細菌。

當對蝦出現這18種癥狀,一定要注意!

【臨診】

病蝦浮游于水面,游動緩慢,反應遲鈍,對鰓區變黑的蝦可作出初診。進一步診斷應區別由固著類纖毛蟲和鐮刀菌等引起的黑鰓。方法:從黑鰓處用鑷子取少許組織制成水封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后者很容易看到固著類纖毛蟲或鐮刀菌的菌絲和分生抱子。如為運動活潑的短桿菌,可診斷為黑鰓和爛鰓病。

八、絲狀細菌病

【病狀】

少量感染絲狀細菌的個體包括蝦卵、幼體和成蝦,均沒有明顯的病癥,一般也不出現致病性。受嚴重侵害的蝦,頭胸甲鰓部常變為黑褐色,食欲不振,生長緩慢,蛻皮困難。在不設增氧機的水池,天亮前夕由于地中溶解氧含量低,常導致重患者窒息而死。

當對蝦出現這18種癥狀,一定要注意!

【流行情況】

毛霉亮發菌等是河口和海洋環境中到處都有的微生物。它可以獨立生活,也可以在海洋動物或藻類的表面固著。因此,在對蝦生活史的各個階段,都可能出現,但只有在養殖密度大,池水肥等情況下會被大量固著,受害蝦積累死亡率可高達60%。廣泛分布于我國沿海各對蝦育苗場。養殖場,特別是到養殖中、后期或地水交換條件差,封閉、半封閉的養蝦池最為常見。

九、鐮刀菌病

【病狀】

鐮刀菌多寄生在頭胸甲鰓區、附肢、體壁和眼球等處的組織內。被寄生處的組織有黑色素沉淀而呈黑色。寄生于鰓部時引起鰓組織壞死變黑,有人稱之為'黑鰓病'。中國對蝦越冬親蝦頭腦甲、鰓區感染鐮刀菌后,甲殼壞死、變黑、碎裂、脫落。黑色素沉淀是對蝦組織被真菌破壞后的保護性反應。

【流行情況】

鐮刀菌是蝦、蟹類的一種危害很大的條件致病性真菌。其宿主種類和分布地區都很廣。在海水中的各種對蝦。龍蝦和一些蟹類都可被感染,感染率高達70%,積累死亡率90%(如美國加州對蝦)。我國目前主要發生在人工越冬親蝦。對蝦養殖期很少見。

十、動體真菌病

【病狀】

該菌可寄生于蝦卵及其幼體。被感染者肉眼觀察透明度下降,發育停止,幼體活力減弱,不攝食,不變態,常下沉于水底。顯微鏡觀察,蝦卵和幼體體內有大量的菌絲體,一般在發現菌體 24-48小時內,寄生部位的組織嚴重受損。卵和幼體便大批死亡,并在已死的卵和幼體中很快就長滿了菌絲。

【病原】

常見的病原有鏈壺菌( La- genidium)和離壺菌(Sirolpidium)。在顯微鏡下觀察菌絲細長、彎曲,分枝,不分隔。其傳播方式為通過成熟的菌絲體所產生的大量游動抱子排放到水中而感染新的個體。。

【流行情況】

鏈壺菌和離壺菌的地區分布和宿主范圍都很廣,這類真菌又能以海藻類為宿主并營腐生生活,因此幾乎世界各地都有發現,特別是在蝦、蟹等甲殼類幼體和卵上,但一般不感染成體。這可能與成體的甲殼比較堅固或成體期不敏感有關。人工育苗期是發病高峰,對蝦卵和幼體感染率100%,死亡率100%

十一、微抱子蟲病

【病狀】

隨不同種類的病原感染,癥狀有差異。墨吉對蝦、中國對蝦肌肉上寄生的微粒子蟲,使肌肉變白渾濁,不透明,失去彈性,故有人稱之為乳白蝦或棉花蝦;墨吉對蝦卵巢感染八抱蟲后,背甲往往呈橘紅色。微抱子蟲病是一種慢性型疾病,通常病蝦逐漸衰弱,最后死亡。

當對蝦出現這18種癥狀,一定要注意!

【病原】

在我國發現有3:中國對蝦、墨吉對蝦上的微粒子蟲(Ameson,墨吉對蝦上的八抱蟲(Agmasoma),長毛對蝦上的匹里蟲(Pleistophora)。孢子略呈卵圓形或梨形,抱子長210微米、寬1542微米,內部構造需在電鏡下才能看清,此病的傳播途徑還不十分清楚。

【流行情況】

微抱子蟲病在我國廣東和廣西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和危害較大的疾病。本病雖是一種慢性病,但在整個養殖周期感染率可達90%,積累死亡率可達到50%以上。青島養殖的對蝦,體長1.5--3.0 厘米的幼蝦曾出現過急性感染,使數百畝幼蝦在兩周內大量死亡。

十二、擬阿腦蟲病

【病狀】

病蝦外觀無特有癥狀,但額劍、第二觸角及鱗片的前緣、尾扇的后緣和其他附肢常有不同程度的創傷,有的則具有揭斑。嚴重患者不攝食、側臥池底。疾病晚期,血淋巴中充滿了大量蟲體,呈白油色,小凝固,血細胞幾乎全被蟲體吞食;蟲體侵入到鰓或其他組織器官后,由于蟲體在其中不停地鉆動,鰓或其他組織受到嚴重刺傷。

【病原】

病原為蟹棲擬阿腦蟲(Paranophrys carcini)。蟲體呈葵花籽形,前端略關。后端鈍圓。蟲體行Th分裂或接合生領。蟹棲擬阿腦蟲是一種兼性寄生蟲,在海水中營腐生生活;當該蟲隨水流或腐敗有機物進人親蝦越冬地后,就可能乘機從傷口侵入蝦體,開始寄生生活。此蟲生長和繁殖最適溫為10℃左右,與親蝦越冬期的水溫相吻合。

【流行情況】

擬阿腦蟲病目前主要發現在人工越冬親蝦上,并成為越冬親蝦危害嚴重的一種疾病。主要流行于遼寧、河北。山東,在江蘇、浙江等沿海也有發現。發病期從12月上旬可一直延續到翌年3月親蝦產卵前夕,發病和死亡高峰在1月份,感染率和死亡率高達90%

十三、固著類纖毛蟲和吸管蟲病

【病狀】

固著類纖毛蟲和吸管蟲為一類附著性生物,常附著在對蝦的體表、鰓和附肢,也可在蝦卵和幼體上附著,與其營共棲生活。在附著數量少時,沒有什么明顯癥狀和病變,也沒有什么危害;附著數量多時,蝦體表面常可看到一層灰黑色、淡綠色、鐵銹色等(隨不同種類)絨毛狀物,或頭胸甲鰓區變黑,稱為'黑鰓'。患病的幼體游動緩慢,攝食能力下降,生長發育停止,不能變態和蛻皮。養殖期的蝦體瘦弱,肌肉失去彈性、柔軟,甲殼表面污損嚴重。

當對蝦出現這18種癥狀,一定要注意!

【病原】

常見的病原體有聚縮蟲(Zoothamnium)、單縮蟲(Carchesium)、鐘蟲(Votricella)、累枝蟲(EPistylis)、殼吸管蟲(Acineta)、蓮蓬蟲(EPhelota)等。蟲體多呈倒鐘罩形,前端為口盤,其上有纖毛(固著亞目)或吸管(吸管蟲類);后端有柄,借以固著在對蝦體表或鰓上。有的為群體,有的為單個體;有的蟲體能作伸縮運動,有的不能。

【流行情況】

固著類纖毛蟲營共棲性自由生活,是世界性分布。我國沿海各對蝦養殖場、育苗場都有分布。此病的流行盛李:①對蝦人工育苗期的45月。②養殖成期的79月。傳播方式是其端毛輪幼蟲(生活史中的一種幼蟲階段)隨水流帶入,或附著有蟲體的基質隨水源、投喂的鮮活餌料帶入。

【預防】

①保持水質清新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苗種放養前徹底清池消毒;放養后適時適量技用新水;投喂優質配合飼料,數量要適中,避免過多的殘剩餌料沉積于池底。

②育苗用水要沉淀過濾,投喂鹵蟲幼體時,應先檢視,如發現未孵化蟲卵及卵殼上附有較多固著類纖毛蟲時,用5060ap的熱水處理5分鐘左右殺死纖毛蟲后再投喂。

十四、楔形藻病

【病狀】

蝦卵和各期幼體的體表(以頭胸部、尾部最為常見),肉眼可觀察到其表面有金黃色絨毛狀物,失去透明性;幼體游動緩慢,攝食困難,變態發育遲緩甚至停止,最后衰弱而死亡。

【病原】

病原為楔形藻(Licmophor),是一種附生硅藻,以群體生活,群體的大小不一,大的有100個以上的藻體,小的僅數個,可能與附生時間的長短有關。藻體呈楔形,內具金黃色色素體。可從群體中脫落.暫時浮游,隨水流進入育苗池或蝦池,也可陰附生有楔形藻的撓足類或未孵化的鹵蟲卵殼(投喂鹵蟲時)而進入青苗池。

【流行情況】

此病發生在對蝦人工育苗期,見于我國沿海各青苗場,主要危害仔蝦前各期幼體,但主要發生在光線強的育苗車間或露天育苗池。養成池的幼蝦期有時也可見。

十五、幼體畸形病

【病狀】

幼體游動異常或不活潑,或下沉水底;附肢變形,剛毛、尾棘彎曲,有的萎縮或殘缺不全,所以有人稱之為'棘毛萎縮病'。在蚤狀幼體期,有的腹部也彎曲變形。

【病因】

在對蝦卵孵化過程中,水溫過高過低,或在短時間內水溫變化大于5℃以上,或孵化用水重金屬離子銅、鋅、鍋、汞等含量雖然尚未達到使卵和幼體急性中毒而死亡,但可使幼體變為畸形。受精卵在孵化期間水體溶氧不足或水域被污染也可能是一個因素。

【流行情況】

在對蝦卵的孵化過程中,卵、無節幼體或蚤狀幼體時期,水溫過高或過低,或水中含有重金屬離子,其含量雖然尚未達到使卵和幼體急性中毒而死亡,但可致使幼體變為畸形。卵在孵化過程中水中溶氧不足也可能是一個因素。

畸形主要發生在無節幼體和蚤狀幼體階段。其癥狀是附肢及尾部剛毛彎曲、萎縮或殘缺不全,因而又叫做“棘毛萎縮病”。生病幼體游動不活潑,或下沉水底。但除了剛毛的變形以外,蚤狀幼體的腹部也彎曲變形。患病幼體一般不能繼續發育,在蛻皮時發生死亡。

孵化水溫失控的一些青苗場;孵化育苗用水水源遭受丁業排水或農藥污染的地區更易發生。畸形幼體一般都不能再繼續發育,在蛻皮時死亡。

十六、白黑斑病

【病狀】

對蝦腹部每一節兩側甲殼的側葉上對稱地出現一個白色斑塊。斑塊的形狀大致呈橢圓形,但木規則;其大小與蝦體大小有關。隨著病情的發展,一些病蝦的白斑能變為黑斑或白黑斑共存。另外,有的病蝦頭胸甲兩側、第二觸角鱗片、額角、尾扇等也會出現白斑。

【流行情況】

白黑斑病主要危害中國對蝦、長毛對蝦和斑節對蝦,日本對蝦也曾發現。流行季節79月。患病蝦體通常體長在8厘米以上。感染率和死亡率可達50%以上。

十七、肌肉壞死病

【病狀】

肌肉壞死病又稱自發性肌肉壞死。對蝦腹部肌肉尤其是腹部第四至第六節肌肉變成白濁色,不透眼嚴重患者壞死區域迅速擴大到整個腹部;有的蝦體伴有活動劇烈,不安地連續游泳,或躍出水面,過1030分鐘后游動減緩,直至靜止不動。如持續時間長,可引起死亡。

當對蝦出現這18種癥狀,一定要注意!

【病因】

肌肉壞死病主要是由不適宜的環境因素引起,例如水溫、鹽度異常,溶解氧長時間不足,放養密度過大,或水域污染等,可能是應激反應后所出現的病癥。

【流行情況】

這種病在我國沿海養蝦地區時有發生,通常發病率較低,一般在S%左右。流行季節為79月的高溫期。中國對蝦、長毛對蝦、斑節對蝦等養殖對蝦都可能患病。

十八、痙攣病

【病狀】

痙攣病也叫肌肉痙攣綜合癥或抽筋蝦。發病蝦體開始時肌肉痙攣并向腹部彎曲,嚴重時尾部緊貼在頭胸部的腹面,身體僵硬,失去游泳能力,側臥于池邊水底,有的伴有腹部肌肉變白,不透明,這種病蝦一般不能恢復而常死亡。病情較輕的蝦體,僅腹部有些彎曲尚可游泳者,可能恢復健康。

【病因】

記問尚卡卜分明確,可能與養殖環境中理化因子異常或在高溫季節投喂腐敗變質飼料,特別是變質的鮮活餌料有關。

【流行情況】

此病的流行季節為7 9月中、下旬。痙攣病發生的地區和受害的蝦種較為廣泛,所有養殖蝦類和養蝦國家或地區都有報道,但其發病率低,一般在 5%-10%。死亡率視病情輕重,山東文登一個1.33公頃蝦池,曾發生過40%的發病率和較高的死亡率。

中國鰻魚網報道

【關鍵字】:水產養殖漁業,對蝦養殖,病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