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魚曾居我國傳統海洋四大主捕對象之首,體色金黃、嘴唇鮮紅、肉質細嫩潔白、營養豐富,以其富貴吉祥的寓意而廣受我國及東南亞消費者喜愛,形成獨特的飲食文化。
自上世紀末大黃魚人工養殖形成產業化,至今全國年產大黃魚16萬多噸,出口2萬多噸,主要分布于福建省福州、寧德與浙江省一帶。大黃魚也深受同根同種的臺灣人民喜愛,自本世紀初就開始銷往臺灣地區。早期輸臺大黃魚主要通過兩岸小三通渠道,多由主產區福建寧德供應,最高年份達5000多噸。近年,為確保輸臺大黃魚品質,國家質檢總局將其納入正規檢驗檢疫渠道報檢出口,多由廈門口岸出境。
2017年上半年,個別批次大黃魚因限用藥的恩諾沙星類超標被臺灣通報,主產區寧德檢驗檢疫部門加大了輸臺大黃魚監管力度,寧德報檢輸臺大黃魚數量銳減。為逃避檢驗檢疫監管,廈門某企業在漳州設立養殖基地,放養少量大黃魚,獲得出境水產品備案基地資質,而實際上漳州地區由于夏季水溫高,大黃魚難以成活,產量極低。
經寧德漁業協會調查,2017年下半年至今,由廈門報檢輸臺的大黃魚多由漳州備案基地出具供貨證明,而實際其產品均于晚上在寧德收購包裝后次日直接進入廈門海關監管碼頭輸往臺灣,其收購與出境前均未檢驗檢疫。由于恩諾沙星作為限用藥,只有確保足夠的休藥期,其質量安全水平才有保障,2017年上半年被臺通報的大黃魚即是因此在廈門報檢出境的。
在國內日趨重視產品質量、加大農產品藥殘監管力度之際,作為出口的大黃魚竟出現如此大規模的檢驗檢疫造假行為,有損“中國制造”產品聲譽。特呼吁有關部門切實履行監管職能,落實國家質檢總局推行的“三同”工程,以國內標準要求對出境大黃魚進行監管,讓臺灣同胞和世界人民和我們一道吃上高品質的大黃魚。
據了解,由非備案基地供貨的現象在出口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大黃魚也時有出現。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www.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