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振民
男,1961年生,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海洋生命學院院長,我國著名貝類遺傳學和育種學家,主要從事扇貝遺傳學與育種研究
□記者 薄克國、于新悅;通訊員 馮文波
11月23日,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包振民教授團隊的最新論文——“扇貝基因組揭示其對半附著生活方式和神經毒素耐受的分子適應機制”。
包振民教授課題組與北京諾禾致源公司、美國羅格斯大學等單位研究人員合作,繼蝦夷扇貝之后完成了第二種我國主養扇貝(櫛孔扇貝)基因組精細圖譜的繪制,在雙殼貝類環境適應性的組學解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領導完成了櫛孔扇貝首張高質量全基因組圖譜繪制的包振民教授,是我國著名貝類遺傳學和育種學家,潛心扇貝遺傳育種理論研究和技術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其中,完成多種扇貝的基因組圖譜繪制,使我國成為國際扇貝基因組資源中心,為扇貝種質資源開發奠定了基礎。
上世紀70年代初,以包振民的導師、中國海洋大學貝類學家王如才教授為代表的專家學者,陸續攻克了扇貝半人工采苗技術、室內全人工育苗技術和筏式養殖技術,扇貝養殖這一產業在我國逐漸興起,并被譽為海水養殖業的第三次浪潮。
接過“接力棒”,包振民和他的團隊建成了一套完整的貝類育種體系BLUP育種體系。簡單說,養殖企業或養殖戶在育種時,可以把親本的長度等生物形狀信息輸入電腦,這套體系就能依靠計算機的強大計算功能,迅速考察出該親本的“族譜”。
上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扇貝養殖業暴發了大規模的流行病害,一度成為制約我國扇貝養殖業發展的“大難題”。包振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致力于扇貝新品種的研發,培育高產抗病良種。
十多年的時間里,包振民率科研團隊成功培育出了扇貝新品種“蓬萊紅”。該品種具有生長速度快、產量高、肉柱大、抗逆性強、殼色鮮紅、遺傳性能穩定等特點,一經推出,就贏得了水產養殖戶的喜愛,并先后于2005年、2007年、2008年獲國家海洋局創新成果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蓬萊紅”是我國自主培育的首個扇貝新品種。后來,結合“蓬萊紅”的優良性狀,包振民團隊又研發出了我國首個采用全基因組育種技術培育的水生生物新品種——“蓬萊紅2號”,產量較“蓬萊紅”提高25.43%,成活率提高27.11%。
包振民團隊還成功研發出了富含類胡蘿卜素,具有抗氧化、抗疲勞、抗腫瘤等健康保健功能的“海大金貝”,并于2009年獲得了國家新品種認定。
包振民團隊構建了扇貝育種網絡平臺,育成“蓬萊紅”櫛孔扇貝、“海大金貝”蝦夷扇貝等5個國家審定扇貝新品種,改變了扇貝養殖依賴野生苗種的局面,推動了我國海水養殖良種化進程。他們讓曾經是海珍品的扇貝,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包振民說:“這也是令我們育種人員感到欣慰的地方,通過我們的努力,給中國老百姓提供了大量高品質的蛋白質。”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www.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