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A级毛片,日本不卡三区,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级毛视频

歡迎光臨中國鰻魚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林浩然潛心研究魚類人工繁殖 讓石斑魚游上百姓餐桌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

一輩子將魚類人工繁殖做到極致

對于林浩然來說,他這一輩子就是將一件事做到極致:推動中國魚類人工繁殖。魚類在天然環境下可以順利成熟產卵、繁衍后代;但在人工養殖條件下,許多魚類不能正常產卵,需要人工注射催產激素才能獲得魚苗,而魚苗的生長率和存活率往往很低,不能滿足生產需要。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餐桌上常見的鮮魚多是“四大家魚”,鲇、鱘、鱸、鱖等高檔淡水魚難以進入尋常百姓家。

改革開放后,林浩然赴加拿大學習,1982年學成回國后,他與在加拿大期間的導師彼得教授進行了長達10年的合作研究,闡明魚類促性腺激素合成與分泌受神經內分泌雙重調節的作用機理,并將此理論應用于魚類人工繁殖,建立使用多巴胺受體拮抗劑和促性腺激素誘導魚類產卵的新技術,并在國內外推廣,對我國魚類養殖產量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并被譽為“魚類人工催產的第三里程碑”。

1987年,在新加坡“誘導魚類繁殖”國際學術會議上,這項技術被命名為“林彼方法”。這是國際魚類學界唯一用中國人名命名的方法, 填補了我國魚類生殖內分泌學研究的空白,為社會創造經濟效益數百億元。2012年,林浩然獲得第七屆國際魚類內分泌學學術大會“終身成就獎”,這代表了國際學術界對他學術成就和科學精神的最高認可。

隨后,林浩然通過建立重點實驗室、培養研究生、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組建研究團隊等一系列措施,使我國在魚類生殖與生長神經內分泌調控與功能基因作用機理方面躍居國際先進水平。

在淡水魚取得突破后,林浩然將目光轉向海水魚。2001年,林浩然帶領中山大學水生經濟動物研究所將科研的觸角伸到了名貴海產魚類之一的石斑魚。他們在石斑魚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石斑魚人工繁殖的系列支撐技術,整合并健全苗種培育各環節的技術規范,實現了石斑魚苗種的規模化生產。原本名貴的石斑魚不再稀奇,“游”進了尋常百姓家。

如今,林浩然創建的石斑魚生殖與生長調控和苗種規模化繁育技術、羅非魚優質品種選育和產業化關鍵技術、中國大鯢子三代全人工繁殖和苗種規模化繁育技術等有力地促進華南地區石斑魚、羅非魚和中國大鯢等養殖產業的發展,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在加拿大找到魚類人工繁殖“密碼”

1934年,林浩然出生在海南文昌縣。4歲時,為逃離戰火,林浩然一家人輾轉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地。畢業于國立北平大學的父親重視孩子教育,每到一處,除了求職謀生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為林浩然兄弟二人找學校讀書。

1950年,尚未高中畢業的林浩然在香港以同等學力報考廣州嶺南大學,并被錄取。1952年院系調整,嶺南大學并入中山大學,院系調整后的中山大學匯集了一大批全國著名的專家教授,在動物學方面有寄生蟲學家陳心陶、昆蟲學家蒲蟄龍。雖然最初的專業基礎是脊椎動物學,但種類繁多的魚類引起林浩然濃厚的興趣,也開始他和魚類的不解之緣。

畢業后,林浩然留校任教。1979年,他作為改革開放的第一批公派出國的訪問學者,前往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阿爾伯塔大學留學了兩年。“我選擇加拿大,是因為最出色的魚類生理學家都在加拿大。”在加拿大的學習,讓他成功找到破解魚類人工繁殖技術難題的密碼。也正因此,他感慨地說:“人生就是這樣,在加拿大的學習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1982年,林浩然牽頭創建了中山大學魚類生理學碩士生站點,1986年建立了魚類生理學博士站,1987年設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從此,開啟了中國魚類生理學科的新局面。1988年,以蒲蟄龍、廖翔華、江靜波、林浩然等人為骨干力量組建的研究團隊,成功申報我國第一批國家重點學科——動物學。2007年,水生生物從動物學中分出,林院士再次率隊出征,在他的耕耘下,動物學和水生生物學均獲批為國家重點學科,并使生科院成功申報生物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可以看到,林浩然在中山大學的經歷,就是不斷創造歷史的過程。1984年至1989年林浩然出任生物系系主任職務,建立全國第一個森林生態教學實驗站和中國高校第一個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并成功申請中國第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991年獲世界銀行貸款資助,建立水生動物繁殖、營養和病害控制國家專業實驗室;1996年組建中山大學水生經濟動物研究所,并出任所長;2001年成功申報廣東省水生經濟動物良種繁育重點實驗室并出任主任,200312月出任中山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

當然,更讓他獲得肯定的是,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談廣州:包容而適合居住工作生活

從考入中大開始,林浩然已在廣州工作生活近70年,這個城市已成為他名副其實的第二故鄉。這個在他眼中適合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也為他的科研提供了極佳的條件。廣州地處亞熱帶沿海,有豐富的淡水和海水資源,能為魚類繁殖提供基本場地。更為重要的是,廣州作為開放的城市,對外交流方便,這也為他的境內外科研合作提供了便利。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與中大結緣以來,林浩然已成為中大歷史的參與者和見證人。與廣州城市氣質有相似之處的這所國內知名高校,也給林浩然提供了寬松自由的學術環境。“在中大,沒人干涉我的研究,我都是按自己的工作開展研究,我對中大有很深的感情,中大是一個適合搞學術的地方。”

設獎學金 鼓勵后學

20091128日,是林浩然的75歲壽辰,也是他從教55周年紀念日,一個以林浩然名字命名的林浩然院士獎學基金正式成立。他從多年的積蓄中捐出5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旨在關心青年學者、年輕學子的成長,鼓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學者潛心科研。7年多來,林浩然院士個人累計捐贈100多萬元,基金規模已近300萬元。

“自己把一些獎勵和獎金捐出去,把社會給自己的回報給社會,但這些錢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給這些孩子鼓勵,讓他們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林浩然說,在嶺南大學讀書時,因為家境貧困,他曾忐忑地找到當時的校長陳序經,希望學校能減免學費。沒想到陳校長當場答應,這讓他銘記至今。

19547月畢業后,林浩然就沒有離開過講臺,始終站在教學第一線。“沒有老一輩老師的教導,就不會有我今天的成績。我做了老師之后也一樣地培養愛護我的學生,希望他們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學生周雯伊有一次和林浩然說起對尋找魚類耳石的試驗還有不明白的地方,70多歲的林浩然立刻帶她到養魚室,親自抓來一條魚,手把手地教她解剖。當碩士論文開題需要做文獻綜述,林浩然又給周雯伊寫了一封長信,并附上以前學生所做的文獻綜述給她做參考。

林浩然培養的學生分布在國內外許多高校、科研機構和相關行業,很多人已成長為學科的帶頭人和骨干,可謂桃李滿天下。現在,他仍親力親為,為學生們設計論文問題,指導學生的論文寫作,解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學生回憶,與林浩然工作二十多年,除了在外開會,老師幾乎每天都會來實驗室,風雨無阻。“他騎著自行車的身影,猶如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

院士小傳

林浩然,著名魚類生理學及魚類養殖學專家。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水生經濟動物研究所教授。1954年畢業于中山大學。198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第三批博士導師。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從教60余年,致力于發展我國的魚類生理學,編寫出版《魚類生理學》《魚類生理學實驗技術和方法》等專著,發表科學論文310多篇,對促進我國魚類生理學的學科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林浩然曾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11項,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2010年首屆南粵創新獎,2010年度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生命有限,科學無沿,在浩瀚的科學海洋中一個人所取得的成果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成績只是說明過去,開拓進取才是永恒的進取。”在從教6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林浩然這樣說。

自上世紀50年代與中山大學結緣,林浩然院士便開始在廣州工作、生活,這里成為他名副其實的第二故鄉。幾十年來,林浩然系統而創造性地研究調控魚類繁殖和生長的理論和技術,建立被譽為魚類人工催產第三里程碑的“林彼方法”,為國際魚類養殖技術作出重要貢獻,使得原本名貴的魚種進入尋常百姓家。在20129月阿根廷舉行的第七屆國際魚類內分泌學學術大會上,被授予“終身成就獎”。(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徐靜 通訊員蔡珊珊)

中國鰻魚網報道

【關鍵字】:水產養殖漁業,林浩然,水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