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魚養殖池塘用藥規律
1、改底肥水用藥
一般在3-4月份,經過越冬的池塘需要改底。降解底層毒素,預防底質泛酸,消除底質腐敗;分解大分子有機碎屑(殘餌、排泄物、動植物尸體),控制底質發臭,消除蟲卵寄生源,控制蟲害蔓延;激活水底界面,消除水底交匯界面的發熱層,從而消除養殖隱患;清除淤泥中的有害物質,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特別是弧菌的繁殖生長,消除底質中的病原隱患;增強底質自凈功能,修復養殖池塘的生態環境,促進微生態循環。
肥水用肥種類繁多,分為有機肥、無機肥和生物肥料等。有機肥料包括綠肥、堆肥、漚肥、廄肥等,無機肥料有氮肥、磷肥、鉀肥、鈣肥等,生物肥料是具有不同作用的菌肥。改良底質一般都用氧化劑類以及芽孢桿菌等活菌制劑。
這些肥料的使用跟后期的漁藥使用有很重要的聯系,如果前期改底肥水的工作做得徹底,寄生蟲病和細菌病就會大幅減少。
2、下塘后殺菌以防治爛鰓、爛尾
在魚種放養前用大蒜素藥浴處理預防水霉,在魚種放養后的半周內,需要對池塘進行消毒殺菌處理,市面上比較經濟且有效的藥物通常是二氧化氯,用藥量0.6~0.7克/米3(有效含量8%)。養殖戶根據魚的活動、體表的狀態等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3、防治寄生蟲病用藥
草魚寄生蟲病的防治主要在4-5月份,在湖北地區主要病癥有錨頭鳋、車輪蟲和指環蟲。大多數養殖戶都用敵百蟲或阿維菌素等全池潑灑殺蟲,一般用量為0.75克/米3。在殺蟲后2~3天要進行殺菌,否則容易暴發細菌性疾病,選擇二氧化氯全池潑灑,用藥量0.6~0.7克/米3 (含量8%)。注意事項:晴天用藥,并開動增氧機,先殺蟲、后殺菌。
4、防治草魚出血病
在5-6月,草魚池塘容易暴發細菌性出血病。防治措施為用恩諾沙星、氟苯尼考等藥物拌飼料投喂(20克/千克飼料),一個療程5日。外用消毒藥物,比較普遍的還是二氧化氯。
5、防治肝膽綜合征
一般在6-8月份,經過一段時間的投喂,由于池塘水質不佳或者魚吃了殘餌均會導致肝膽綜合征。針對肝膽綜合征,一般都是按療程拌飼料投喂保肝護膽的一類抗生素類藥物,例如肝膽康。外用光合細菌和芽孢桿菌調節水質。
二、不同養殖模式下的用藥差異
不同的養殖模式是指養殖手段的差異,即優質高效養殖和低碳環保養殖。對優質高效的養殖模式來說,整體用藥量會大很多。由于養殖密度較大,水體更容易受到排泄物和殘餌的污染,水質相對較差,如氨氮、亞硝態氮等有害物質的濃度會更高,給魚帶來的刺激會更強烈,魚也更容易生病,就得加大用藥量。再者,養殖密度較大,患病魚的數量也多一些,用藥量也會加重一些。而安全環保的種青養草魚模式則有些不同,投喂青飼料中的池塘殘餌氮、磷含量較低,碳含量較高。這種情況下,水體環境對魚體的致病性較弱,所以平均用藥量會相對較少一些。經過調查,我們發現高密度精養池塘的藥用年開支為300元/畝,種青養草魚的安全環保的養殖模式中藥用年開支為150元/畝,是前者的一半。
選擇低碳環保的養殖方式,不僅能減少養殖水體的污染,產出高品質的水產品,還能在漁藥使用上節約成本,變相獲利。
魚病發生是由環境、養殖魚類本身和病原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控制其中一個環節,魚病的暴發率就會大大降低。從我們調查的兩種養殖模式看,種青養草魚的安全環保養殖模式,池塘整體水質情況較好,使得魚病暴發的環境條件不成立。這也是這種模式下漁藥開支較少的主要原因。
根據以上論述,我們提出了減少漁藥使用的方案。在養殖初期對養殖池塘進行徹底清塘,減少寄生蟲病原體。通過調節喂養模式、施用健康無毒無害的調水產品、培養活菌等方式保證養殖池塘較好的水質。盡量選擇健康環保的青飼料配合人工顆粒飼料的養殖模式;養殖過程中合理適當施用二氧化氯、檸檬酸、芽孢桿菌制劑等無害藥物。這樣切斷了魚病發生的鏈條,減少魚病的發生,就可以減少漁藥的使用,提高產量,并改善魚的品質。(華中農業大學 田興 李大鵬 陳漪濤)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www.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