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盤病毒病
(1)病原體:虹彩病毒。
(2)癥狀和病理特征:患病幼蟲活性降低,內臟團縮入殼內,面盤活動不正常,面盤上皮組織細胞失掉鞭毛,有些細胞分離開來,幼蟲沉于養殖容器底部不動。
(3)診斷方法:在面盤、口部和食道的上皮細胞中有濃密的圓球形細胞質包涵體,受感染的細胞擴大、分離,分開的細胞中可含有完整的包涵體。
(4)流行特點:3—8月,為要是4—5月,受害幼蟲殼高小于0.15毫米,傳播為要來自親牡蠣。
此病尚無有效方法防治,唯有將患病幼牡蠣銷毀,不用來自有該病流行地區的作親本。
2、皰疹病毒病
(1)病原體:皰疹病毒。
(2)癥狀和病理:受感染的犧牲牡蠣消化腺呈蒼灰色。核質周邊化,幼蟲為要局限于在面盤和外套膜結締組織內,細菌則在鰓和外套膜內的結締組織內。
(3)流行特點:一般孵化后3—4天出現攝食異常,運動減少,第七天開始死亡,在部分感染的群體在8—10 天內全部死亡。在水溫28—30℃易發生此病,呈散發性死亡,但發現該病后將養殖牡順轉移到溫度較低的海水中(12—18℃)可阻止繼續感染和死亡。
無有效方法防治。
3、潰瘍病
(1)病原體:鰻弧菌、溶藻酸弧菌。
(2)癥狀和病理特點:活動能力明顯降低,突然大批死亡。鏡檢發現體內有大量病菌,面盤不正常,組織潰瘍、崩解。
(3)診斷方法:在1m1生活的牡蠣幼體懸浮液中,加幾滴0.5%的臺盼藍溶液,鏡檢,不著色的是活細胞,藍色的是死亡細胞。
(4)流行特點:因為弧茵存在于海水、底泥、牡順體表,是機會致病菌,各種水溫及各個發育階段均可能發生此病。
(5)防治方法:使用過濾、臭氧和紫外光消毒等方法有一定的預防作用,發病早期用抗菌素治療有一定療效,但感染幼蟲顯出病癥后無效。
4、線簇蟲病
(1)病原體:線簇蟲,其營養體時期寄生于蝦或蟹消化道內,孢子時期寄生在軟體動物體內,以外套膜內最多,且可寄生于所有器官中。
(2)癥狀:對牡蠣危害不顯著,但感染嚴重時可產生機械障礙,如阻塞鰓血管。
(3)診斷方法:取外套膜或鰓鏡檢發現孢子后可確診。
(4)流行特點:無專一性,是牡順常見的一種寄生蟲。
5、派金蟲病
(1)病原體:海水派金蟲。
(2)癥狀和病理特點:主要傷害結締組織、閉殼肌、消化系統上皮組織和血管。感染1早期,蟲體寄生部門組織發生火癥,隨之纖維變性,最后廣泛的組織溶解,形成組織膿腫或水腫。感染嚴重的牡蠣殼口張開而死。
(3)診斷方法:將檢查的活體組織放人含葡萄糖的琉基醋酸鹽液體培養基中,在25—30℃下培養1天以上,營養體或動孢子囊前期擴大并形成壁,用魯哥氏碘液染成藍黑色。
(4)流行特點:本病是牡蠣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幼牡蠣一般不患此病,主要受侵害的是較大牡蠣,死亡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病情最嚴重的是8—9月份,隨著天氣變冷水溫下降死亡率下降。
(5)防治方法:一是提早收獲,二是將病牡蠣轉移到低鹽度(15‰以下)低溫海區(20℃以下)。
5、尼是單孢子蟲病
(1)病原體:尼是單孢子蟲。
(2)癥狀和病理變化:病蠣肌肉消瘦,生長停止,在環境條件較差時引起死亡。鏡檢切片見組織水腫、壞死,并含大量孢子。
(3)流行特點:發病時期為5—9月份,8月份開始死亡,9月份達最高峰。
(4)防治方法:將已受感染的病牡蠣移到鹽度為15‰以下的海區養殖疾病可受到控制。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www.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