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A级毛片,日本不卡三区,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级毛视频

歡迎光臨中國鰻魚網(wǎng)

中華鱉“浙新花鱉”人工繁殖及養(yǎng)殖技術

 

一、品種概況

(一)培育背景

中華鱉Pelodiscus sinensis,俗稱團魚、甲魚、王八,在分類上隸屬于爬行綱Reptlia、龜鱉目Testudinata、鱉科Tironychidae,經(jīng)濟價值和藥用價值高,歷來被視為滋補的營養(yǎng)保健品。中華鱉養(yǎng)殖業(yè)起自上于世紀90年代,經(jīng)過20余年的發(fā)展,現(xiàn)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水產養(yǎng)殖品種,2014年全國中華鱉養(yǎng)殖產量約34萬噸。

中華鱉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中存在著一些問題,種的問題最為突出。一直以來中華鱉苗種供應不足,長期大量從臺灣和東南亞引進中華鱉苗種導致了我國中華鱉種質混雜、病害增加。浙江省是中華鱉養(yǎng)殖大省,種的問題對浙江省中華鱉產業(yè)發(fā)展至關重要。自上世紀90年代末浙江省水產引種育種中心就開始從事中華鱉良種選育,于2007年聯(lián)合選育出我國第一個中華鱉新品種中華鱉日本品系(品種登記證號GS03-001-2007),于2008年聯(lián)合選育出我國第二個中華鱉新品種清溪烏鱉(品種登記證號GS01-003-2008)。兩個中華鱉新品種的育成極大推動了浙江省及我國中華鱉產業(yè)的良種化進程,促進了產業(yè)發(fā)展。

中華鱉日本品系最突出的優(yōu)點是生長速度快,清溪烏鱉具有烏黑體色穩(wěn)定遺傳,市場價格高優(yōu)點。利用雜交技術整合兩個中華鱉新品種的優(yōu)勢,育成既具有生長快的優(yōu)點,又具有明顯的腹部花斑的新品種,更受市場歡迎,對產業(yè)發(fā)展具有重大推動作用。

(二)品種特性

父本、母本均為農業(yè)部審定的水產新品種,遺傳性能穩(wěn)定;中華鱉“浙新花鱉”生長速度快,較母本中華鱉日本品系高10%以上,腹部黑色花斑明顯。

二、人工繁殖技術

(一)親本選擇與培育

1. 親本來源 

中華鱉“浙新花鱉”繁育用親本必須選用國家審定的體質健壯的中華鱉日本品系和清溪烏鱉;母本中華鱉日本品系2冬齡以上,體重1千克以上;父本清溪烏鱉2冬齡以上,體重0.75千克以上。

2. 親本培育 

親鱉培育密度為3平方米/只,雌雄配比為57:1,首次配對時間為親鱉專池培育當年的10月至11月。放養(yǎng)前把培育池塘中的雜物徹底清除掉,再用生石灰0.5千克/平方米干法清塘,然后注水1.5米深。放養(yǎng)前用100×10-6 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3分鐘。放養(yǎng)時讓鱉貼著水面任其游于水中。越冬期水深保持在1.5米以上,并每月?lián)Q一次新水,換水量為原池水的1/51/4,保持透明度3040厘米。在商品成鱉料的基礎上添加50%的鮮活飼料。其中鮮活動物性飼料40%(鮮魚20%、鮮雞蛋15%、鮮豬肝5%),鮮活植物性飼料10%。每月添加防病中藥粉10天,添加量為當日干飼料量的1%,投餌率為鱉體重的3%。鮮活飼料在添加前應打成漿拌入飼料中,并制成顆粒或團狀投喂。日投喂兩次,即上午8時,下午4時。

(二)產卵孵化

1. 產卵 

池北岸設產卵場,產卵場高出培育水面50厘米,寬1米,長為池邊長的1/3,內鋪1毫米的細沙厚30厘米,整個產卵場設遮陽擋雨棚。當春季水溫上升到27℃以上時,鱉就開始在凌晨產卵。剛產的卵呈粉紅色,幾小時后動物極端位,端位點呈白色。卵體圓,表面光滑。產卵24小時后就可采卵。采卵時先扒開覆蓋的沙子,然后用手輕輕取出鱉卵,并挑出一端呈白色的受精卵,做好產卵數(shù)量記錄。裝卵的孵化箱可用吸水性好、不易腐爛的杉木板制作。箱體正方形,邊長50厘米,高20厘米。

裝卵方法分為無沙孵化裝卵法和有沙孵化裝卵法。無沙孵化裝卵法裝卵前箱底先鋪一塊面積與箱底相同厚1厘米的輕體海綿,然后再裝上一塊同樣面積和厚度但打有孔穴的重體海綿,孔穴的孔徑2厘米,孔距0.5厘米,鋪好后上面蓋上一塊厚度和面積與箱口相同的輕體海綿。輕體海綿在蓋前應有一定的濕度,以手擠不出水為準。

有沙孵化裝卵法裝箱前先在箱底鋪上3厘米厚的細沙,然后放上兩層卵,卵距0.5厘米,裝好后蓋上細沙即可。細沙粒徑要求不超過1毫米,沙子濕度以手捏成團松手即散為準。

2. 孵化 

鱉卵在人工控制的孵化室進行孵化,孵化室要求保溫、保濕、通風、便于操作。室內應有增溫、控濕、通風設施。地上應設集苗溝,溝深30厘米,寬30厘米,溝中鋪15厘米細沙,細沙粒徑同孵化。孵化期間要求室溫始終保持30℃~32℃,濕度70%75%。

孵化箱應平放在孵化室集苗溝的兩側,放時采用多層式,即35層為一組,疊時上下箱距5厘米,平面組距20厘米,兩組為一行,平面行距50厘米。孵化期間應每5天上下層翻箱一次。

孵化時間為4345天??偡e溫為36000℃左右。剛出殼的稚鱉須在盆中暫養(yǎng)24小時。暫養(yǎng)的盆可用直徑1米,深30厘米光滑的塑料盆,盆內放細沙10厘米,并裝水至沒過細沙2厘米,暫養(yǎng)密度為每盆200只。暫養(yǎng)的溫度應與養(yǎng)殖溫室的溫度相同。暫養(yǎng)24小時后就可移到溫室培育。

(三)苗種培育

1. 池塘條件 

用采光大棚培育。溫棚要求既采光又保溫,單池面積以2030平方米為宜,池深50厘米。進排水方便,池中間靠里邊鋪上2.5厘米寬10厘米厚的細沙,并設15厘米高的擋沙墻??窟^道邊設飼料臺,飼料臺可用優(yōu)質波紋水泥瓦,數(shù)量為每150只鱉設一塊。放養(yǎng)密度為每平方米放養(yǎng)2025只。

2. 苗種放養(yǎng) 

以放養(yǎng)7月中旬前孵出的鱉苗為宜,最遲放養(yǎng)時間不超過910日。鱉苗放養(yǎng)前鱉體用濃度為1.5%鹽水浸泡10分鐘。然后用盆將鱉苗送到池里貼著水面輕輕倒出,任其游走。鱉苗放養(yǎng)后可在飼料臺中撒上放養(yǎng)鱉體重5%的飼料引食,飼料制成鱉苗適口的軟顆粒,待鱉苗引上食臺,能正常吃食時,進行常規(guī)的培育管理。

3. 培育管理

1)投喂:投飼采用四定原則。定質:在商品飼料的基礎上添加10%的鮮活餌料(鮮水溞、鮮雞蛋等)。定量:以鱉體重3%的投飼率再結合當時實際吃食情況,以5%的幅度靈活增減。定時:每天投喂兩次,上午8時,下午4時。定點:把飼料投在設置好的飼料臺上。

2)水溫控制:7月至8月,采光大棚內的水溫超過35℃以上時,及時掀起大棚兩側的薄膜并用排風扇進行降溫,9月應將兩側掀起的薄膜復原,并檢查有否損壞的地方,保持大棚的水溫穩(wěn)定。1115日前后水溫下降到15℃時,掀起大棚兩側的薄膜,使水溫進一步下降到10℃以下,促使鱉進入自然冬眠。翌年3月上旬,水溫達到15℃時,將兩側掀起的薄膜復原,使大棚內水溫盡快上升到20℃以上。

3)水質控制:當池水的透明度低于20厘米時,應及時換新水,換水量為原池水的1/51/3。當pH低于7時,可用生石灰呈水體25×10-6潑灑調節(jié)。當池水中水溞數(shù)量超過20×103/升、水色發(fā)紅時,應及時撈出水溞,同時用增氧劑進行調節(jié)。平時可應用些能改良水質的生物制劑。

三、健康養(yǎng)殖技術

(一)主要養(yǎng)殖方式和配套技術

中華鱉“浙新花鱉”適宜進行池塘仿生態(tài)養(yǎng)殖、溫室外塘兩段式養(yǎng)殖。

1. 池塘仿生態(tài)養(yǎng)殖 

外塘養(yǎng)殖池塘長方形、方形和多邊形均可,以長方形為好,東西向,坡度30°。池塘設置曬背臺,一般曬背臺選擇在池塘背風向陽、環(huán)境安靜的一邊設置,一般使用石棉瓦或竹木搭建。石棉瓦橫向斜置于池坡上,一邊入水15厘米,便于鱉上下。成鱉養(yǎng)殖池每200只按1平方米設置,幼鱉養(yǎng)殖池每400只按1平方米設置,稚鱉池每1000只按1平方米設置。曬背臺與投食臺可以共用。

做好鱉池的清整與消毒工作,是養(yǎng)鱉防病進行健康管理的一個重要措施,也是減輕環(huán)境對中華鱉產生不良壓力的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刹捎蒙腋煞ㄇ逄?、生石灰?guī)逄痢⑵追矍逄恋取?/span>

稚鱉放養(yǎng)時間選擇水溫在20℃以上的晴天進行,幼鱉分養(yǎng)選擇在水溫15℃~20℃的晴天進行。將經(jīng)消毒的鱉用箱或盆運至鱉池水邊,傾斜盛鱉容器口,讓鱉自行游入鱉池。中華鱉放養(yǎng)應一次放足,規(guī)格要基本整齊一致。若需在中華鱉150/只時翻塘,苗種放養(yǎng)密度應在30/平方米左右;若在中華鱉在50100/只時翻塘,苗種放養(yǎng)密度應在50/平方米左右;若只暫養(yǎng)2個月左右,密度應低于90/平方米。幼鱉的畝放養(yǎng)密度一般在13002000只之間,成鱉的畝放養(yǎng)密度一般在10001300只之間。當稚鱉長到100克以上可進行分養(yǎng),一是降低放養(yǎng)密度,二是將雌雄進行分開飼養(yǎng)。

中華鱉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動物。在人工精養(yǎng)情況下,中華鱉的飼料種類主要包括:一是新鮮、無污染的鮮活餌料,如小雜魚、螺、動物肝臟、雞蛋、蔬菜等。二是粉狀人工配合飼料,根據(jù)中華鱉不同年齡、生長階段的營養(yǎng)需求和生長特點,生產出商品化的稚鱉料、幼鱉料和成鱉料等全價配合飼料。三是膨化配合飼料。投喂應堅持“四定”原則,即:定點,稚鱉放養(yǎng)初期,飼料投喂在投食臺的水下部分,30天后逐步改為投放在投食臺的水上部分;定時:水溫20℃~25℃時,每天投喂1次,中午投喂;水溫25℃以上時,每天投喂2次,分別為上午9時前和下午16時后;定質:配合飼料質量應符合中華鱉配合飼料標準的規(guī)定;定量:根據(jù)不同階段體重投喂固定體重比例的飼料。具體投飼量的多少應根據(jù)氣候狀況和鱉的攝食強度進行適當調整,每次所投喂的量應控制在1小時內攝食完為止。

越冬前在飼料中適當增加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提高中華鱉體能量貯存。越冬前徹底換水一次,換水后全池潑灑生石灰2030毫克/升。越冬期每月添換水一次,每次20厘米左右。越冬期盡量加滿池水,以利保溫。在強冷空氣來臨時,要做好防寒防凍工作。保持水面干凈清新,不要有水生植物、雜草等雜物殘留,防止其腐爛,污染水質,造成缺氧;同時保證池水有充足的陽光照射,增加水中溶氧。若池面結冰,應在冰面均勻打孔增氧,一般每畝23個直徑為5米左右的冰孔。越冬期絕對禁止騷擾、捕捉、運輸?shù)热藶榛顒?,以免驚擾冬眠中的中華鱉,造成中華鱉冬眠期活動而消耗體力,甚至引起死亡。

2. 溫室外塘兩段法養(yǎng)殖 

中華鱉溫室外塘兩段養(yǎng)殖模式是指稚幼鱉經(jīng)溫室培育后,轉移到室外土塘養(yǎng)成商品鱉并提升品質的一種養(yǎng)殖模式。該模式同時解決了溫室養(yǎng)殖中華鱉的品質較差和外塘養(yǎng)殖模式養(yǎng)殖周期較長的問題,生產出來的商品鱉肉質較好,體型、體色都比較漂亮,市場售價較高。

1)溫室階段養(yǎng)殖技術要點:放養(yǎng)前對溫室保溫、增氧設施進行檢修,檢查溫室食臺、進排水系統(tǒng)是否完整,應按照投苗數(shù)量及池塘面積設置好池子的掛網(wǎng)數(shù)量、設定最佳的掛網(wǎng)量,對溫室進行整體消毒。

合理的放養(yǎng)密度十分重要,密度不宜過大,一般體重為3.55克稚鱉的放養(yǎng)密度為2040/平方米,以25只為居多。放養(yǎng)后的頭兩天不用急于投料,使中華鱉更易被誘食。第3天時,可在飼料中添加10%15%的鮮活水溞(紅蟲)或雞蛋黃以增加飼料的腥味、易于誘食,并將飼料加工成條狀(厚不超過0.5厘米、寬不超過5厘米)進行投放,投飼量為1%左右。投放地點由池塘的整體逐漸向食臺四周及食臺本身轉移,觀察中華鱉上臺情況。若中華鱉可上臺攝食后,不可急于加料,攝食時間控制在1小時為佳。馴食階段最好控制在15天左右,便可開始投喂軟顆粒飼料。中后期投喂遵循定時、定量、定位、定質的原則。水溫控制在30℃~31℃左右,日投喂量在鱉體重3%5%左右,投喂前半小時開動增氧機,喂料時關閉。養(yǎng)殖過程中間隔10-20天,用漂白粉35毫克/升或強氯精1毫克/升或碘制劑1毫克/升水體濃度全池潑灑,交替進行。養(yǎng)殖5個月后,定期(一般為一周)進行排污加水或適當換水,換進的水須經(jīng)過消毒且與溫室中池水溫度一致。

2)外塘技術要點:出棚時間一般在5月下旬和6月上旬為宜。此時外塘水溫達到25℃以上,并且避開梅雨。一般應選擇連續(xù)2個晴天的時間段進行溫室至外塘的轉運,在上午47點及下午5點以后進行,避免在高溫及陽光強烈條件下進行。出棚時盡可能帶水捉鱉,以免干池對中華鱉機體造成機械損傷及應激反應。經(jīng)運輸后的中華鱉會出現(xiàn)個別咬傷的情況,應在下池前挑出,進行隔離飼養(yǎng)。下池時應帶水操作。將筐子運到養(yǎng)殖池邊,讓中華鱉自然爬入池中。放養(yǎng)密度不宜過大,以每平方米12只為宜。

下池后12小時,全池用1×10-6金碘潑灑消毒,而后隔3天消毒一次。外塘養(yǎng)殖過程中基本不需換水,水的透明度以2030厘米為宜,正常良好的水色為黃綠色或茶褐色。為保障水質穩(wěn)定,可套養(yǎng)濾食性魚類,如每畝套養(yǎng)鰱50100尾和鳙1020尾。水位一般維持在80厘米左右,至10月份天氣轉冷,可加深水位至1米左右。如果發(fā)現(xiàn)水質較差時一般用碘制劑等消毒。

中華鱉放入外塘后一般需停料2天~3天,讓其慢慢適應環(huán)境。然后根據(jù)池塘里中華鱉的活動情況,酌情進行誘食試驗,一般采用粉料現(xiàn)做現(xiàn)喂。首次投喂飼料應控制在每畝500克飼料以內,避免個別中華鱉暴食。飼料內可摻入少許魚油以提高誘食效果。誘食成功后,逐漸加大投喂量,至外塘放養(yǎng)后1015天達到溫室的攝食量。然后每天每萬只中華鱉增加飼料2千克,如果遇到高溫天氣(氣溫超過33℃)增加量為1千克或者保持原來的投喂量,待高溫過去后再增加投喂量。當每天每萬只的飼料投喂量達到110千克時,不再增加投喂量。投喂時應嚴格按照定質、定量、定時、定點的“四定”原則。一般水溫18℃~20℃時,兩天一次;水溫20℃~25℃時,每天一次;水溫25℃以上時,每天兩次,分別為上午9時前和下午4時后。正常攝食后的投飼量的多少應根據(jù)氣候狀況和中華鱉的攝食強度進行調整,以在1小時內攝完為準。

(二)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1. 白點病 

白點病是溫室稚幼鱉的常見病害之一,主要病原菌為嗜水氣單胞菌和溫和氣單胞菌。其發(fā)病癥狀是白點可遍布全身,以腹部最多,挑破可見白色膿液,嚴重時白點擴大,邊緣不齊,有潰爛現(xiàn)象。臨近死亡的鱉體表及膜脫落,常浮于水面,頸半伸半縮,游泳緩慢,很快死亡。該病傳染快、死亡率高,水溫25℃~30℃時流行,發(fā)病高峰在稚鱉孵化1個月內以及進入溫室1個月內,如果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療,死亡率在幾天內就會迅速提高,有時甚至全軍覆滅。其主要發(fā)病原因為:一是溫棚內水溫偏低或孵化室的溫度與溫棚內的溫度相差過大,剛孵化出來的中華鱉從孵化室進入溫棚后易發(fā)生白點病。二是水體清瘦,中華鱉入池前未提前培肥養(yǎng)殖水體。三是由于養(yǎng)殖水體偏酸、溶氧不足或放養(yǎng)密度過大引起白點病。如果病情輕微,則外潑鹽酸土霉素810/立方米水,隔天使用一次,連續(xù)使用2次。如果發(fā)病情況比較嚴重,則外潑強力霉素23/立方米水,隔天使用一次,連續(xù)使用2次。

2. 腐皮病 

腐皮病整個養(yǎng)殖周期均有可能發(fā)病,主要致病菌以氣單胞菌為主。其發(fā)病癥狀是鱉體表的任何部位皮膚發(fā)生潰爛、潰瘍,血水滲出,組織壞死,病灶邊緣腫脹,可進一步發(fā)展為癤瘡病和穿孔病。多數(shù)是由于水環(huán)境不適引起:一是水溫控制過高;二是水體透明度太大或養(yǎng)殖密度過高;三是水質惡化,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偏高。在水環(huán)境不適的情況下,中華鱉易煩躁,互相撕咬,傷口發(fā)炎、腫脹、潰瘍,肌肉與骨骼外露,四肢在堅硬的水泥池底或地面摩擦或掘土過程中受傷,繼發(fā)感染,引起爪糜爛、四肢爛掉、爪脫落等癥狀。若出現(xiàn)腐皮病,外潑戊二醛(2/立方米水),病鱉用超能活性碘藥浴1015分鐘,內服一些清涼解毒的藥物和電解多維2/千克、保肝寧2/千克等。

3. 穿孔病 

穿孔病病原有嗜水氣單胞菌、普通變形桿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產堿菌等。發(fā)病初期,病鱉的背、腹甲及裙邊出現(xiàn)白色瘡痂,直徑0.21.0厘米不等,周圍出血,挑開后可見甲殼穿孔,穿孔處流血不止。未挑開的瘡痂不久自行脫落留下一小洞,洞口邊緣發(fā)炎,輕壓有血液留出,嚴重者可見內腔壁。防治方法同“腐皮病”。

4. 腸炎病 

根據(jù)致病原因的不同,可分為三種:一是細菌性腸炎,其典型癥狀是中華鱉的肛門出現(xiàn)紅腫,大便浮起。二是應激性腸炎,其癥狀是糞便不成形并且伴有鼻涕狀的物質。三是食物性腸炎,其糞便可以發(fā)現(xiàn)未完全消化的食物。無論出現(xiàn)哪一種腸炎,治療時應先讓中華鱉停料一餐或減少投喂量,減輕其腸道的負擔。細菌性腸炎最為常見,一般使用適量的抗菌類藥物和鹽酸小檗堿進行治療,并外潑大黃粉或三黃粉。抗菌類藥物可以殺滅病原菌,同時也會把中華鱉腸道內的有益微生物殺死,而這些有益微生物對中華鱉的消化功能起到非常關鍵的輔助作用,因此,用藥后更重要的是要重新構建中華鱉腸道內的微生態(tài)系統(tǒng),應適當投喂一些電解多維和產酶益生素,以幫助其恢復腸道功能。如果是應激性腸炎,可投喂電解多維、葡萄糖、產酶益生素和鹽酸小檗堿。如果是食物性腸炎,可給中華鱉飼喂電解多維、葡萄糖、產酶益生素、鹽酸小檗堿和大蒜素。食物性腸炎是由于投喂的飼料細度太低,飼料中有不利于消化的原料,飼料加工后的顆粒太硬或魚油、菜油添加量過大等造成腸道的負擔加重,從而引起腸炎??赏段故衬干?、電解多維2/千克、低聚糖5/千克、產酶益生素2/千克、含有乳酸桿菌屬可內服食用的EM制劑等,同時可考慮飼料搭配1%3%的蔬菜。(本文由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苗種處供稿)

中國鰻魚網(wǎng)報道

【關鍵字】:水產養(yǎng)殖,漁業(yè)浙新花鱉,養(yǎng)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