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福建天馬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楊方園 楊明 蘭貴武
目前,國內海水網箱養殖大黃魚依然以投喂鮮料(冰鮮雜魚)為主。在高溫階段(每年7-9月),鮮料的運輸和保存是個大難題,一旦保藏不好使得鮮料腐壞、變質,再經投喂后極易引起大黃魚急性中毒。現簡要介紹其診斷與治療方案,以供大家參考。
1、癥狀
魚體未攝食之前,游動正常,狀態良好,當投喂不新鮮雜魚后,快的一個小時,慢的三四個小時后開始出現異常,魚大部分焦躁不安,在網箱水面來回竄游,可聽見“嘩嘩”水聲響動,一段時間后病魚反應速度減慢,下沉,此時游動變得不正常,側游或肚子朝上,呼吸變慢,最后緩慢死亡。對病魚檢查發現有的魚體表正常,有的體表或鰭條磨損、出血,體表及鰓部粘液分泌量增加,內臟解剖可見胃腸道粘膜通常發黑,有的胃部殘留大量未消化完全的鮮料(冰鮮雜魚),有的胃內粘膜有淤血塊,腸道前段顯著發黑,有時里面有血絲,內部肌肉多數情況下也會急性出血。幼、成魚鮮料急性中毒時通常表現為上述癥狀(見圖1),但小苗急性中毒的癥狀略微有所差異,以胃部殘留餌料、胃腸道粘膜嚴重發黑為主要癥狀(見圖2)。一般鮮料急性中毒有以下幾個特征:①潛伏期短,呈驟發性,一般剛剛攝食不久就出現典型癥狀。②整體性強,有攝食的魚整體上均表現出相同或相似癥狀,未攝食的無癥狀。③具獨立性,無魚體間傳染。④病程較短,停止攝食后,病情很快穩定,且康復速度較快。
2、流行及危害
大黃魚鮮料急性中毒,通常發生于高溫期,以7-9月份最為集中,此時溫度高,鮮料很容易腐敗變質,魚攝食后容易誘發急性中毒。在各個養殖海域均有發生,具有零散性(不會大面積爆發)和獨立性(相鄰魚排不會傳染)。危害各類規格的大黃魚,尤其是當年春季投放的小苗(7-10cm)及幼、成魚(100g以上)為主。急性中毒一般危害較大,引起的死亡率不一,主要與中毒的程度及魚體質有關,體質較弱的易大量死亡,體質較強、中毒較淺的魚暫時失去食欲,之后也能自行康復。
3、分析
高溫階段鮮料的保鮮是個棘手問題,在運輸、貯存、投喂過程中若保存不當,餌料極易發臭、腐壞變質,病原菌的大量滋生、有毒物質(如組胺)的產生、防腐劑(如福爾馬林)的添加等,被魚體攝食后極易引起急性中毒而死亡。
4、預防及治療
該病當以預防為主,高溫期階段盡量少投喂鮮料,改而投喂人工配合飼料(飼料要新鮮,未過期或破損),可極大程度上避免急性中毒案例的發生。目前,在大黃魚網箱養殖過程中,絕大部分養殖戶還是傾向于鮮雜魚餌料,雖然也有少部分選擇人工配合飼料,但多是在小苗剛剛下排或鮮料供給不充分的情況下(如休漁期、臺風前后等)才選擇配合飼料“過渡”一下,養殖戶并沒有在心理、認知上真正接受配合飼料,因此人工配合飼料替代鮮料還是任重而道遠。如果選擇投喂鮮料,務必注意其新鮮度,同時應根據魚的日投喂量等量購進鮮料,避免多余鮮料因放置時間過長而腐壞變質,鮮料化冰時應避免陽光曝曬,泡水時間不宜過久。日常投喂時可添加保肝、多維類營養物質,有助于提高大黃魚機體抵抗力。一旦發病,應立即停止投喂,剩余鮮料需立即處理倒掉,不能再行投喂;不要驚擾魚,不可在魚排上來回走動或拉動網衣;之后停料2d,第3d內服三黃散(大黃、黃芩、黃柏等)+保肝靈(肝功能修復劑、保肝中藥提取物等)+速補(微量元素、電解質、多維等),連續2d后,一般即可痊愈。
圖1 大黃魚幼、成魚鮮料急性中毒癥狀,胃部有淤血塊和血絲,部分腸道和肌肉急性充血,腸內無食物
圖2 大黃魚小苗鮮料急性中毒癥狀,胃、腸道粘膜嚴重發黑,胃部殘留大量鮮雜魚餌料
本文已刊于《科學養魚》雜志
中國鰻魚網(www.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