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適宜養殖的條件要求
文蛤“萬里紅”適合浙江、江蘇、福建等地沿海灘涂和池塘養殖。適宜養殖的條件包括:
(1)場地條件:風浪小,潮流暢通,有淡水注入、底質較穩定的沙灘、潮溝等。潮位以中、低潮為宜,尤以小潮干潮線附近最好。
(2)底質條件:灘面平坦寬廣,泥砂底,含砂量50%以上。砂粒以細砂、粉砂為好。灘涂底質穩定,無大量腐殖質。
(3)海水條件:海水比重為1.010-1.025,以1.015-1.020為佳。無工業污水注入或污染的海區。
文蛤“萬里紅”的養殖方式有灘涂圍網養殖、池塘與蝦蟹綜合養殖等。
(二)主要養殖模式配套技術
1. 池塘養殖
(1)養殖池塘準備
池塘要求:池塘面積以1 ~2 公頃為宜。養殖塘開設環溝,溝深約50厘米,中央為灘面。面積較大的池塘還需設中央溝。中央灘面蓄水深度可達50~100厘米。砂泥質,含砂率最好60%以上,細砂粒徑為0.25~1.00毫米。若含砂率不到60%,需人工鋪砂,厚度5~10厘米。實養面積為池塘面積的25%~35%,在養殖區設置1.0~1.5米高的聚乙烯網。圍網孔徑為1~2厘米。每口塘分別設置獨立的進排水設施。
池塘整理:新塘在塘底平整或鋪上細砂后,曝曬數天;老塘需清淤,再翻土,深度20~30厘米、曝曬、平整。
池塘消毒:池塘整理后,進水之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進行消毒。生石灰用量為0.5~1.0千克/平方米,用水化開后,立即全池潑灑;漂白粉(有效氯超過30%)用量為10~30克/平方米,制成懸浮液全池潑灑。消毒24小時后進排水2~3次,沖洗殘留藥物。
基礎餌料培養:根據養殖塘內的水色,施加有機肥或無機肥,使水體保持淺茶色或淺綠色。
(2)苗種放養
苗種要求健康、無病害。殼長≥0.5厘米。放養時間為3~5月。放養密度見表1。
表1 苗種放養密度
選擇晴朗天氣,灘面水位20~30厘米時播苗。將貝苗均勻地播撒在養殖灘面上。
(3)養成管理
①水環境條件控制:定期測定水環境因子,并通過加換水等措施,調節水環境。連續暴雨期或高溫期應盡量蓄高水位。
②餌料培養:水色以淺茶色或淺綠色為宜。透明度以30厘米~40厘米為宜。當透明度低于30厘米時,加大換水量;當透明度超過40厘米時,可施肥或追肥培養餌料。肥料以發酵過的糞肥或無機肥為宜。
③敵害生物清除:選擇大潮期,排干塘水,露出灘面,檢查和清除敵害生物如甲殼類、腹足類、野雜魚等;檢查圍網設施是否完好,并清洗圍網上附著生物。雜藻或滸苔大量繁殖時,用藥物或人工進行清除,藥物使用必須符合NY 5071 的規定。
④病害防治:定期用15~20 毫克/千克生石灰等消毒殺菌藥物預防疾病,用藥必須符合NY 5071 的規定。
⑤日常記錄:定期測定記錄天氣、水質、文蛤生長、藥物使用、管理措施等。
2. 灘涂圍網養殖
(1)養殖灘涂準備
選擇風浪小、潮流暢通、灘面平坦、底質穩定、含砂量大于50%的灘涂作為文蛤養成場地。由于文蛤有隨潮流移動的習性,故應在潮位低一側設置圍網。圍網高度為80~100厘米,網目為2~2.5厘米,放置時將網高的一半埋入砂里,一半露出灘面,并用竹竿或木樁撐起固定。
(2)苗種放養
選擇健康無病、活力良好的苗種,殼長1厘米以上。待灘面水位20~30厘米時,將貝苗均勻播撒在養殖灘面上。放養密度要根據貝苗規格大小和海區肥沃程度而定。一般殼長1厘米的苗種,每畝放養10~20千克;殼長1.5厘米的苗種,每畝放養100~150千克。若海區餌料豐富,或敵害嚴重、死亡率大時,要增加苗種放養量,反之則減少。
(3)養成管理
①經常檢查修整圍網設施,并清洗圍網上附著生物。
②大潮或大風后,文蛤往往被風浪打成堆,要及時疏散,以免引起大批死亡。
③定期檢查和清除敵害生物,如甲殼類、腹足類、野雜魚、雜藻或滸苔等。
(三)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1.弧菌病
病因主要為溶血弧菌或弗尼斯弧菌感染。流行季節8~11月,尤其是9~10月,死亡高峰多在小潮期。
(1)主要癥狀:文蛤爬出泥沙灘面,潛埋無力,停止攝食,嚴重時雙殼開閉無力或張開死亡。剖開文蛤有較多水在體內,軟體組織水腫,有淡紅色或虹色液流出。斧足邊緣殘缺或鋸齒狀,饋爛后軟體組織呈淺黑色。
(2)預防方法:① 定期消毒,用二溴海因0.2ppm全池潑灑或季胺鹽類藥液0.2ppm全池潑灑。 ②定期換水,改善池塘底質及水質。 ③用生物制劑如光合細菌、酵母菌,芽胞桿菌等調節水質。
(3)治療方法:① 用二溴海因或季胺鹽碘0.3ppm全池潑灑。次日排干水體,灘面用氨凈+增氧劑或底凈寶2~3ppm潑灑以改善底質。② 用環丙沙星0.5ppm+食母生1ppm+沸石粉10ppm,用噴霧器噴灑灘面,后加水10厘米左右,連續投3~5天至治愈為止。
2.紅肉病
病因為類立克次體及病毒感染。主要存在于鰓、外套膜和消化盲囊的上皮細胞及結締組織細胞質中,呈球形或橢球形,大小為50~180納米。通常初發于3~4齡貝,1~2齡貝也有發生。病菌普遍存在于海區,當外界條件突變時(如干旱、高溫等),病菌量劇增,加上文蛤對環境突變產生不適反應,免疫力下降,易引發病變甚至死亡。
(1)主要癥狀:文蛤攝食下降,運動能力遲緩,軟體部為淡紅色或桔紅色等。患病文蛤組織結構紊亂,上皮膨大、脫落,鰓、外套膜、消化盲囊、性腺等組織都表現出明顯的病理學變化。
具體表現為:
① 鰓絲排列紊亂,上皮細胞變形、脫落;
② 足上皮排列紊亂,粘液細胞增多,肌纖維溶解;閉殼肌組織排列疏松、結締組織增生;
③ 外套膜上皮排列紊亂,粘液細胞增多、嗜堿性增強,結締組織細胞質中含有大量嗜酸性顆粒;
④ 腸上皮腫脹,纖毛脫落,肌肉紊亂,結締組織增生等;嚴重者腸上皮出現大面積的脫落潰散現象;
⑤ 生殖腺萎縮,濾泡不規則,生殖細胞退化。
(2)防治方法:重在預防,養殖過程中要注意消毒和保持水質。外用二氧化氯+季胺碘鹽全池潑灑有很好的預防作用。如果發病,可使用病毒靈、抗毒凈等藥物治療。 (作者:林志華 董迎輝)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www.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