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苗、魚種有不少習慣名稱。受精卵經過人工孵化卵出的仔魚,稱魚花、水花,從仔魚培育到全長3厘米左右的幼魚,身體已經被鱗片覆蓋,稱魚種。人工育苗指的是以一定的方式,在人工控制環境的條件下將孵出的仔魚培育成魚種的過程。
目前石斑魚苗孵化的生產方式主要有三種:室內水泥池育苗、室外高位池育苗、室外土池育苗。
目前采用最多的是室外高位池育苗,其效果也是最好的。室內水泥池育苗能完全人工控制水質和水溫,魚苗生長需要什么,可以在水里添加什么,使魚苗不受水質和天氣變化的影響,這是其最大的優勢。但問題在于,目前并未真正搞清楚石斑魚苗生長到底需要什么,這使得這種投資較大的生產方式在現階段并沒有取得好的成果。而室外土池的水質又受底質的影響,人為控制困難,天氣的影響又使水環境容易變化,這種方式也沒有取得較好的效果。室外高位池育苗介于上兩種方法之間,是目前石斑魚種苗生產的主流,市場上賣的苗大多是這種方式做出來的,包括標粗;選塘的標準應以苗種生活環境的適宜,人工飼喂、管理及捕撈方便等幾方面來考慮。同時亦應根據培育不同種類加以選擇。池塘不宜過大,一般以面積1~5畝、平均水深1.5m以上為宜。要求進排水方便,堤岸完整堅固,堤壁光潔,無洞穴,不漏水,池底平坦,并向排水處傾斜,近排水處設一集苗池,可配套提水設備。池塘四周應無樹蔭遮蔽,使陽光充足,空氣流通,有利于餌料生物及魚苗的生長。
(一)石斑魚的育苗環境
1.水溫:仔魚期適宜水溫為24~31℃,水溫22℃以下仔魚不能開口攝食開口能力差,22~24℃仔魚開口成活率極低,33℃以上仔魚活動不正常。稚魚期的適溫范圍略寬。防止日夜水溫的劇變。培育環境安靜,水質清新,微流水,最好是持續供應經過濾的海水。
2.酸堿度: pH7.8~8.8。
3.溶解氧:要求育苗池保持溶氧量在5mg/L以上。
4.氨氮:育苗中,氨氮含量是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水質指標,一般要求不超過0.7mg/L。氨氮含量達到1.2mg/L以上時1~2cm的仔魚出現活動不正常現象,這些魚不能下沉,只在水表層活動。其活動特征是:身體側向在水面打轉,或頭部抬起,身體與水面呈45℃左右在水面快速竄動,或身體縱軸與水面呈45℃左右快速仰游等,數小時后即發現池底有死魚。經大量換水后,氨氮含量降到0.3mg/L以下才得到緩解。
5.光照:育苗池水表面的適宜光照強度范圍5000~15000lx,以6000~8000lx最適宜。光照低于5000lx時,仔魚發育緩慢,開口攝食困難;光照太強,育苗池中藻類生長極快,對魚苗生長不利,特別是在仔魚開口后的一個星期內容易發生氣泡病,造成仔魚大規模死亡。
6.鹽度:點帶石斑魚產卵、孵化用水鹽度為30~33‰時孵化率較高,鹽度降低則孵化率下降。育苗前期用水鹽度與孵化用水相同,育苗后期鹽度可逐漸降低。
(二)育苗前的準備工作
石斑魚幼體發育可分為6個階段:開目期(3天)、出芽期(9天)、發翅期(12~14天)、開翅期(14~24天)、收翅期(24~30天)、紅頭期(30~35天)和背帶期(35~40天)。魚卵發育經過5次變態,根據溫度不同約孵化22~40天成石斑白身寸苗。培育為微流水,放養前后,對池(箱)、網具、器具、與運輸捕撈設備均加以消毒和定期清洗,以避免病原。
1.孵化池或孵化箱的準備工作(受精卵孵化成魚花)
①進水:徹底沖洗干凈池底和四周側壁。進水可用沙濾系統進水,無條件的就用200目篩絹網過濾進水。
②進水消毒:進水后用百安威(或綠康露)1瓶2畝水面消毒,或者用漂白粉(1包/畝)全池潑灑,開增氧機;
③解毒:五天后用解毒超爽(每m3水體用解毒超爽1毫升)解毒及降解重金屬;
④抽水進經消毒處理過的孵化箱或桶中,每m3水體滴入護苗露0.5毫升;
⑤打開充氣石充氣(一般可均勻放置9個充氣石);
⑥水溫23℃以上可下卵。先把裝有受精卵的包裝袋放入孵化箱中,待包裝袋內外水溫一致時,打開包裝袋口,向袋內緩慢加水5~10次,緩緩將受精卵放入孵化箱或池中。一般情況下,每口3m×3m×1.2m的孵化箱可孵化受精卵1公斤左右。
⑦孵化:一般情況下,在水溫28℃左右,鹽度30~33‰的海水中,受精卵經過約24小時的孵化就能出膜成仔魚,此時應及時將氣量調小,使孵化箱或池中的水呈微沸騰狀態,以防因氣量過大損傷仔魚;孵化過程中注意遮光遮雨。一般在卵質較好的情況下,孵化率在80%左右。仔魚出膜約48小時,肉眼觀察到仔魚的眼點黑色素和腹部黑色素已經出現。將仔魚置于玻璃杯中,可見其用吻部有力地碰撞杯壁或杯底。
⑧仔魚放養:仔魚開口后可考慮放養。一旦發現仔魚有攝食動作,就證明仔魚已經開口,可攝食外源營養物。此時及可打開孵化箱,讓魚苗隨水流入育苗池中。育苗池要求:池塘水色漸濃,餌料生物已較豐富,小型輪蟲和橈足類幼體較多;應選擇天氣晴朗、無風或微風時機放養。
2.育苗池的準備工作(仔魚培育成魚種)
清塘:對育苗池人工清除池底污泥和滸苔等,暴曬7~10天,然后進水10~20厘米,每畝。米用漂白粉13.5kg或60~75kg生石灰全池潑灑。確認池塘中的魚類、甲殼類全部死亡后,排掉池塘水,大概3~5天(如果是鋪薄膜的池塘,只需用高壓水槍沖洗干凈,再暴曬7~10天,就可以進水),選擇晴天,先用200目篩絹網過濾進水20~30厘米,用解毒超爽(每m3水體用解毒超爽0.5毫升)兌水潑灑解毒;3小時后按6~8畝用1包黑金神+2包活菌王(粉劑)+2包藻健康潑灑(三者需提前浸泡1個晚上),目的是分解因消毒殺滅的生物尸體及有機污染物,還可以抑制青苔或絲狀藻的產生。
培育餌料生物:把水加到1.3米左右,按2畝。米用綠康露1瓶(或得立康1包)加水稀釋后全池潑灑。開增氧機曝氣2~3天,即可施肥肥水。為了保證仔魚下池后有適口充足的餌料生物,應把握好育苗池肥水培藻的最好時間,一般應選在受精卵入箱孵化的前1~2天進行,在使用綠康露或得立康3天后,按2~3畝。米用1桶六抗培藻膏+1包酵素鈣肥+1包特力鈣+10斤鰻魚料(粉)浸泡一個晚上潑灑,培育藻類、輪蟲和原生動物等浮游生物。經過5~7天左右,池塘水中的輪蟲密度可達到10個/ml,橈足類等浮游生物亦大量繁殖,且無節幼體多,成體少,這時即可將仔魚移入池塘中進行培育。這時透明度一般在20~40cm之間,溶解氧在5mg/l以上,pH7.8~8.8。
(用水產酵母發酵培蟲飼養魚苗:先選擇一個干凈平整的水泥地面,沖洗干凈干后備用。然后按100公斤干料(如豆粉、菜子粕、鮮雞糞、麩皮,油糠等),加入水產酵母1公斤混合均勻,加入干凈水30公斤再攪拌均勻(即總含水量約40%);一般用手握緊有滴水擠出,松手即散開為準。松散地推積在干凈預處理地面上,一般在環境溫度不低于20℃情況培養2~3天即可使用。溫度在28~32℃度時生長最好,溫度低時可加保溫處理,長好的培養物有特殊香味,酸味。用量:每立方水用按上述方法發酵后的產品10克。)
(三)魚苗各階段餌料及投喂方法
孵化后魚苗體細長,無游泳能力。水溫在25~29℃孵化后25小時開口,72小時卵黃囊已吸收殆盡,此時開始攝食;魚苗大多聚集在魚池中上層,且喜歡沿池壁覓食。隨著魚苗的發育必須改變投喂不同的餌料生物,根據從卵黃囊期仔魚到幼魚的發育過程中餌料的轉換,可分為三個培育階段:
第一階段:卵黃囊仔魚到仔魚后期:魚苗由內源性營養轉換為外源性營養,一般在開口攝食后的2~3天。此時投喂的外源性營養為小型浮游生物,主要是牡蠣受精卵和幼體、小型輪蟲等,及池塘中培育的藻類。
第二階段:仔魚后期到稚魚期:一般在第一階段后養至20日止。此時魚苗有延長的一條背鰭棘與左右各一條的腹鰭棘,形如風箏狀,俗稱發翅仔。攝食由小型浮游動物向大型浮游動物轉換,主要餌料有輪蟲,約飼養5~7日后,魚苗背鰭及左右腹鰭開始延長出長棘,且隨時間增加而背鰭、左右腹鰭更加延長,形狀類似飛魚。此時水質控制相當重要,盡量促持水質穩定,水色保持淡綠色為佳。本階段末期可投喂小型撓足類,鹵蟲幼體等,約經15日腹鰭長棘收起,25日左右背棘長棘收起,稱為“收翅”。
第三階段:稚魚后期至幼魚期:此時魚苗已長至2cm~3cm。由于其他鰭棘的長出,就顯得原先的背鰭與左右腹鰭之長棘“消失”,此時意味著魚苗即將變態為進入底棲生活的稚魚期,攝食轉向底棲餌料。主要餌料生物有豐年蟲、橈足類、糠蝦及攪碎的魚、蝦、貝肉糜等,餌料應拌入健長靈(1%)混勻放置30分鐘后投喂。
更換餌料應注意的事項:①每次更換餌料,要有2~3天的過渡時間,以便多數魚苗能很好地適應新餌料;②更換餌料要適時,太遲影響魚的生長,太早則由于大部分個體還不能攝食,不僅浪費,還會引起生長不均勻,使個別能攝食較大餌料的個體長得特別快。③育苗整個發育過程每3天全池潑灑1次酶解多糖+金肽康(每畝。米用酶解多糖250克+金肽康250克加水溶化后全池潑灑),可明顯提高成活率和生長速度。
(四)育苗期的水質管理
仔、稚魚培育期間,每天要勤加巡塘,仔細觀察仔、稚魚活動與生長情況,觀測水溫、鹽度、透明度、溶解氧、氨氮、pH等。掌握池塘水質的變化情況,定期添換水,視情況小量多次用新活菌王、六抗培藻膏、特力鈣、六控底健康來養護水質和底質。平時注意天氣變化,潑灑應激寧、粒粒神減少仔魚應激反應。當仔魚長到7到10天齡時開始長翅,這時需要補鈣,可用離子對鈣補充鈣質和能量,促進仔魚的發育成長,盡快長成稚魚,即“收翅”。經常檢查池塘水中的生物餌料密度,發現生物餌料密度不足時,可適量補充輪蟲與橈足類等天然餌料,注意切不可大量施用化肥。在稚魚后期,可適量添加攪碎的魚、貝肉,也可結合投喂部分粉狀配合飼料。
1.保證育苗池內有充足的天然餌料;育苗后期,注意透明度不宜過高,否則池塘內容易長出絲狀藻。因此要留意每天的水質情況,適時追肥或保水。操作方法如下:
在仔魚到稚魚期:按2~3畝用1包酵素鈣肥+1桶六抗培藻膏+1瓶新活菌王+2斤鰻魚粉(或料)浸泡一個晚上于第二天上午潑灑;
稚魚期到幼魚期:按2~3畝用1包酵素鈣肥+1桶六抗培藻膏+3包活菌王(粉劑)+2斤鰻魚粉(或料)浸泡一個晚上于第二天上午潑灑。
2.加水或排水
一般情況是,仔魚在12日齡以前不換水,之后可以根據水色和魚苗的生長情況適當換水或加水,一般以加水為主。注入新水時,進水口套有篩絹網,網目從魚苗早期的200目,逐步向120目過度,以便隨進水帶入部分生物餌料。
3.定期用解毒超爽潑灑,解毒凈化水質;
隨著投料量的增加及有機污染物的增多,定期使用活菌王(粉劑)或靈活100潑灑,分解有機物及有機污染物,防止底質惡化及抑制絲狀藻的滋生。
4.在育苗過程中常見的水質問題,處理方法:
①“倒藻”的處理:
防應激:按2~3畝用高穩C1包+應激寧1包+降解靈2包潑灑,早晚各用一次。
肥水培藻:先用解毒超爽(1瓶3畝)潑灑;三小時后按2~3畝用酵素鈣肥+活菌王(粉劑)或新活菌王+六抗培藻膏+鰻魚粉(或料)肥水。
②絲狀藻或青苔的處理:
按4~5畝及時1用1包黑金神配合2包活菌王(或靈活100)+2包藻健康浸泡3小時后潑灑,酌情隔天可再用一次,抑制絲狀藻或青苔的生長。
③水體的表面張力過大:
及時按2畝用降解靈和粒粒神各1包混合潑灑,降低水體的表面張力。
(五)日常管理要點
1.一般情況下,池塘中都會有部分輪蟲、橈足類無節幼體等餌料生物供仔魚攝食。當餌料生物不足時,需從其他餌料培育池中撈取餌料生物或購買補充至育苗池,保持池塘的餌料生物充足。每天檢查餌料密度2~3次,投餌量以魚達到飽食為度。投喂順序為:仔魚下塘至10天內,以投喂輪蟲為主;仔魚下塘7~15天內,投喂橈足類為主;仔魚下塘12~20天內,以投喂橈足類成體為主;仔魚下塘20~30天內,以投喂大型橈足類與豐年蟲幼體為主(豐年蟲幼體應經過營養強化,且不可單獨長時間投喂);仔魚下塘30天至出苗,可投喂豐年蟲成體或蝦苗,并可開始馴食魚糜。
2.輪蟲可用200目濾網撈取,投喂前再用100目濾網濾除較大型的餌料生物;橈足類幼體可用120~150目濾網撈取;橈足類可用80~100目濾網撈取;餌料生物必須用清潔海水洗干凈并用活性蒜寶浸泡后投喂。
3.仔魚下塘后期至幼魚階段,每2~3天用1次離子對鈣、特力鈣潑灑,以保證水體中有足夠的鈣質,滿足仔魚變態的需要,提高育苗成功率有很大的幫助。
4.防、抗應激:
仔魚下塘后,每天按2畝用高穩C1包+應激寧1包混合潑灑;
天氣突變、天氣變化前后、溫差大、雨天、雷雨天等情況,要及時做好魚苗的防、抗應激工作。
①防止應激“倒藻”:在預知天氣變化之前2~3天進行追肥和培藻:按3~4畝1瓶新活菌王(或2包粉劑活菌王)+1桶六抗培藻膏+1包特力鈣浸泡3小時潑灑,增強藻相抗應激能力。
②防止魚苗應激:每天按2畝1用應激寧1包+高穩C1包+降解靈1包潑灑,早晚各1次。
③增強抵抗力:用酶解多糖或金肽康(1包1畝)潑灑,增加魚苗的體力和免疫力。
5.高溫天氣:
按2畝用葡萄糖2斤+高穩C1包+降解靈1包潑灑,一天2次,讓魚苗安全度過高溫天氣。
6.在育苗過程中,每2~3天用酶解多糖或金肽康(1包1畝)潑灑,可以增加幼苗的營養及提高育苗成功率。
(六)石斑魚苗培育三道大關:
這是三道可能會導致全軍覆沒的大關,尤其要引起重視。
第一道大關(開口過料關):在4~10日齡,這期間的成活率很低。有記載,孵化7d,石斑魚仔魚存活率<10%,甚至全軍覆沒也是常有的事。主要原因:包括卵質不良、先天性畸形、不能開口攝食等。除上述原因外,餌料中缺乏必需的生物生理活性物質,仔魚很難完成內源性營養到外源性營養的過渡是仔魚成活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育苗中應采取多種措施:投喂適口、營養能滿足需要的開口餌料;及時投喂開口餌料,未及時開口攝食的仔魚由于卵黃囊未耗盡,當時并不會死亡,但因營養不足,活力逐漸減弱,成活率很低;控制孵化水溫和前期育苗水溫,水溫高時,仔魚的代謝消耗太快,外源性營養跟不上;水質要好,除某些化學因子影響到仔魚的生長發育外,水中顆粒物質粘附在仔魚身上,可使之活力減弱。
第二道大關(發翅關):在孵化后12~15天左右,是在后期仔魚階段,這時魚已經長出長的背棘和腹棘,內部器官進一步發育、外部形態也發生很大的變化。觀察到這個階段的仔魚全身產生粘液,由于趨光性彼此集群在一起,過度密集,窒息致死;有時觀察到魚在水面打轉后突然死亡。根據有經驗的養殖戶介紹,采取以下措施有明顯的好處:夜間育苗池邊不開燈,保持水質清潔,清除池底和池邊的絲狀藻類,注意餌料的營養,增強魚苗防、抗應激能力,防止魚的密度過高或在魚苗聚集處放置充氣石充氧,以防止苗種窒息死亡等。
第三道大關(收翅關):在孵化后20~25天左右。收翅期容易死亡的原因有很多,一個是水體變壞,氨氮含量過高;另一個原因是魚苗密度過大,收翅膀時候的石斑苗已經開始相互攻擊和殘殺,在密度大的情況下神經太緊繃,容易應激反應死亡;另外就是病毒發作,石斑苗自卵中就帶有神經性病毒。這期間點帶石斑魚互相殘食現象相當嚴重,經常可以觀察到:個體大小差不多的魚,一尾咬著另一尾的頭部,兩尾魚一起死去;被咬傷的魚待在池邊,時常被追逐;少數攝食了同類的個體生長加速,以后更易殘食同類。互相殘食對育苗成活率影響很大,這是石斑魚的習性,很難改變。但在點帶石斑魚互相殘食最嚴重的階段投喂搖蚊幼蟲,能使互相殘食現象減少。因為這個階段主要投喂橈足類或冰凍鹵蟲,橈足類的大小已經不太適合魚的口徑,需要找些大的食物;冰凍鹵蟲是死餌料,無法整天投喂。投喂搖蚊幼蟲后,魚隨時可以攝食適口餌料,殘食也就相應地減少。當魚長到5cm以后互相殘食現象自然減少。
(七)如何降低相互殘食、提高育苗成活率
在苗種的培育過程中,為了提高成活率,降低相互殘食是重點,保證營養是根本:
①適時篩選分池,龍膽石斑魚在全長2cm以上的仔魚就會發生殘食現象,有時,由于被吞食的魚苗個體過大,吞不進,往往造成兩敗俱傷,從而大大降低苗種培育成活率。為了避免殘食現象的發生,一般約2天篩選一次,水溫較低時可3~5日篩選一次。
②根據不同階段,適時更換餌料。及時投喂足夠數量的適口餌料,提高投餌頻度,每天4~5次。餌料生物輪蟲、鹵蟲等在投喂前應用水產酵母(投喂水產酵母的輪蟲使用前還需經12小時綠藻強化)及高度不飽和脂肪酸(EPA和DHA)進行強化培育。
③提高喂食頻率,喂食頻率對石斑魚苗殘食率的影響較為顯著,喂食次數多使魚保持飽食狀態可以明顯降低殘食比例,所以每日喂食4~5次。
④保持合理的培養密度,全長10mm仔魚,密度應小于10000尾/立方米,全長超過10mm時,密度應保持在500~1000尾/立方米。
⑤在水體中設置掩蔽物,如懸掛海藻或底部投放塑料管等,可減少互相殘食。
⑥標粗,石斑魚在育苗過程中,可以在稚魚背鰭和腹鰭收縮后,及時起捕并立即分篩,盡可能統一規格,按不同規格分池培育,通過投喂魚糜馴化,盡量將其喂飽,可以減少殘食,以提高此階段的成活率。
(八)起捕
在一般情況下,經過30天左右的培育,當魚苗長到到2.5~2.8厘米,即可拉網起捕。先排水至水深0.8米左右,開始起捕。起捕時使用布網,選擇魚群多的一角,網圍池塘的1/4面積,保證一網起捕的魚不能太多。小心將魚種捕起,運到水泥池分規格、暫養、準備出售。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www.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