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就是今年的中華鱘繁殖期,正在采卵場監測的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楊元金認為,研究表明,2013年中華鱘沒有自然繁殖的背后,化學污染或是重要原因。他呼吁,盡快啟動對長江水底污染情況的監測,以評估對中華鱘繁殖的影響。
楊元金介紹,中華鱘在返回長江繁殖和幼魚返回大海的過程中,都是游在長江底,以江底生物為食。如果水體污染,這就好比吃了“毒奶粉”,對中華鱘繁殖以及種群都是致命威脅。
中華鱘研究所和長江水產研究所的調查表明:近年來,中華鱘性別比嚴重失衡,雄性中華鱘數量大為減少。從2003年開始,中華鱘的雌雄比例一路走高,2003年達到5.86∶1,2005年達到了7.40∶1,現在已是10∶1。這意味著即便雌魚產下大量卵子,也因為無法受精,種群無法繁殖。
長江水產研究所中華鱘保護專家危起偉也認為,長江水體的污染是中華鱘最大的威脅。2001年后,科研人員在長江里不斷發現軀體畸形和無眼的中華鱘幼魚,而此前幾乎未發現過。
研究顯示:這種畸形與三苯基錫化合物有關,而三苯基錫多用于船舶涂料、木材防腐。它雖然在水體中含量極低,但通過食物鏈放大,可以在魚體中富集到很高濃度,并通過母子傳遞。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www.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